生命灿烂,风月无边,理趣之得。
学了一个单元的文章,是要做一次小结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还是那个老问题,编者怎么把这三篇文章放在了一起呢?我的结论是:生命灿烂,风月无边,理趣之得。
不一样的王羲之,带给我们是生命的感悟。活着就要痛快。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活在魏晋时候的王谢大家族的人,都要为生命而感到诚惶诚恐。在朝生而夜寐之间,都不知道生命在第二天早晨会有什么样的状态呈现。真正是起不痛哉!所以王羲之带给我们的,是生命的感悟。活着的时候,就灿烂的活着,痛快的活着,惬意的活着。
旷达的苏轼带给我们的是无边的美景。真心喜欢“虫二”这两个字的评价。加上它的边框就是风月,去掉了它的边框,就是风月无边的美景享受啊。这个评价真是用的太巧妙了!前赤壁赋里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赤壁赋里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哪一句不是清风与明月的美的动画呢?
初读游褒禅山记的时候,没有觉得褒禅山的美,只是感觉到了一个执拗的探究的王安石的形象。山的名字为什么叫华山呢?仆碑上又写了哪些文字呢?后洞到底有没有走到尽头呢?没有了景物之美,却有了探索之乐,发现之旅。虽然,“深思慎取”是王安石谆谆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志则可以无悔,也是我们不可忘却的人生目标!
所以一直以来,首先能够感受到的是东坡居士带给我们的优美的景色。再次能够理解到的是王羲之带领我们理解生命的张力。确实一直不太喜欢游褒禅山记。总是觉得他说得多了一些,唠叨了一些。
可是成年再看了,其实哪的文章更受到我个人的喜欢呢?举个例子而言,是绘红山美景的,我爱看呢,还是抒红山的感言的,我爱看呢,亦或是探究红山的历史来源和探究的其文化底蕴的,我爱看呢?静下心来,我就想通了,原来游褒禅山记也是理趣之所得。这未必就不是另外一种乐呢!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再举一例,如果有两家哨子面馆,你是被那一句筷香的哨子面所吸引,还是面馆前的文化墙所吸引?当然是二者兼备,可是必定也偏爱于后者。
探寻之乐,是我们每一个人从少年到老者,从平民到皇帝都不曾磨灭的印记啊!探寻之所得,那样独特的心理感受,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所得呢!名山大川多少人走遍?可是留下藏于名山流传后世的作品有多少呢?探寻之得,真是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也!
有对景物的探寻,自然也有对文章的探寻。
这三篇文章放在一块对比阅读,你自然也就有了文章的探寻之乐。请问兰亭集序中有没有对于风月美景的描写呢?当然有了,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哪一样不是优美景色中高雅的文人情怀。两位大家在描绘景物的时候,所使用的句式,所看景物的特点,所表现出来的美,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兰亭县,景色有多美,赤壁之下,清风与明月就有多么的优雅!
王羲之对生命意识的感慨,苏轼对宇宙意识的探究,王石对人对事的反思。他们都是一种精神世界的抒怀。共同的意识,不同的表达方式,都不曾脱离优秀的人对文化的思索。
能不能再做一次大胆的探究?游了赤壁的是王安石,他的景色又会如何写呢?兰亭集序的作者,如果不是那个高朋满座的王曦之,而是那个孤独的苏轼,又该如何呢?如果王羲之有了王安石的机会,那么褒禅山之得,会不会是另外的生命之得呢?当然没有唯一的答案。只会有不同的答案,只是在不同的答案中,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惊人的相似的东西。
今日文章探寻之旅暂告段落。胡思乱想之说不足为信,仅供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