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终于出版了完全由我独立创作的一本书《企业内训师是怎样炼成的》。目前看,销售业绩不佳。但是,同时,有买到的读者给予本书高度认可,几乎每日分享读书笔记。我在自己的朋友圈持续转发读者的读书笔记。还有外企HRD高度认可,发微信来表达收获颇丰、特别感谢等等。
我相信,十年的经验汇聚成的这本书一定有其独特价值。那么,为何销售不畅呢?为何不能帮助到更多的人呢?
我自己登录京东,输入关键词“培训”,跳出一系列相关书籍,不断对比之下,总结几条经验如下:
1、书的题目,我现在已经不大确定现在的这个名字是否为最佳选择了。这个名字的优点是:(1)对象绝对垂直(2)容易让人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提升亲切感。缺点:(1)受众面变窄(2)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容易让人以为这是一本励志书而飘过。事实并不如此。基本上,这是一本工具书,提供了成为一名企业内部培训师所必备的方法、技能、工具。同时,法不离道。这本书也在师道的层面做了一些探讨。主要触动那位HRD的点就在这个部分。
2、书的封面设计,我抱着侥幸心理,没有过问,也没有确认,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封面上,只有一个露出位涉及了一点这本书的特色,其他几个露出位所露出的内容缺乏特色和力量。结果是,读者只看封面的话,除了可能产生一点好奇之外,完全不知道这本书有什么特色和价值。
下面说说我的反思和启发。
1、书的作者永远是第一责任人,当你想偷懒、搭便车的时候,你就是在冒着巨大的风险。
2、关于封面问题,编辑们好像开始的时候和我说过,会要我确认。后来,项目一拖再拖,他们也没再提这件事,我也忘记了这件事。但是,这件事,今天看,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一个项目的关键风险点的风险把控可以决定这个项目效果的80%。这也许就是二八法则的伟力。
3、我自己对这件事,没有全力以赴,时间拖久了,有点疲惫了,能量不足了,想尽快了事了。书籍,不是必须品,如果卖不出去,推出的再早或再准时,又有什么意义呢?我的推论是:(1)做事要趁早,有精力,有能量(2)一旦决定做了,就不要着急了,能量不足就拉长战线,蓄积能量直到充足为止(3)书籍不是时令产品,不需要赶时间,只有做好才是王道(4)好,不仅指把内容做好,还包括把包装和营销做好。
4、再好的产品都需要营销。市场不接受清高。认真做好营销、包装,是对消费者的敬畏和尊重,也是对作者自己最大的负责。
5、只有利他的愿望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利他的能力。这个能力包括,做出好产品的能力和包装、营销的能力。两者是串联的关系,即相乘的关系,缺一不可,越是在早期,后一种能力越重要。
6、上文那位读者是怎么产生的呢?是由一位朋友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间接获得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越多的人支持,这件事就越容易做成。这种支持主要是指拿出真实行动,用自己信誉背书的那份有力的支持。当然,朋友圈点赞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持。这一点考验的是2点:(1)这件事意义是否够大(2)贵人是否够多。
7、无论如何,能出一本全完由自己独立创作的书籍,还是令人欣慰和鼓舞的事情。
线上销售局面估计很难改变了,除非改封面。线下,只能多做一些工作了。为什么线下要更努力去做推广?
因为,10年以来在外企、国企长期验证有效的快速培养内训师的方法一定有价值,目前也总结成了理论体系和配套工具,一定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只有把书卖出去,把书送达到目标人群手里,才算达成利他之目标。
否则,如果只是写出来,然后就安心地放在仓库里,那样显然无法实现初心,只是一个自私的自恋狂罢了。
我要把书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