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走进那个小四合院,抬头看见那两颗枣树的时侯,北京深秋的天略显灰蒙。太阳不时从云层罅隙里透下几束光芒,又吝啬得像个孩子,很快收了回去。
这是位于阜城门内大街西三条的鲁迅故居,朴素安静。在和周作人决裂之后,鲁迅搬家至此,并在此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对中国近代社会有深远影响的作品。门口听附近老居民介绍,这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原来很热闹拥挤,后来在鲁迅故居的基础上扩展了纪念馆等,由此开阔了许多,是目前这个清幽宽敞的样子了。
小院静悄悄的,游人寥寥。进得院来,一入眼帘的是前院两株鲁迅先生手植的白丁香,一左一右覆盖着小院。堂屋是鲁迅母亲及原配朱安女士的住所,南屋就是当年鲁讯先生和爱国志士及学生们挥斥方遒、谈论国家大事的地方。屋里一切摆设几乎原样保存,高大的书柜犹在,沙发犹在,隔窗而望,一瞬间恍惚还能听到高朋满座、忧国忧民的高谈阔论。
出西门右拐穿过一条小径便到了后院。后院有一丛鲁迅手植的黄刺玫,两三人高,若是四月去,会看到整个后院黄花绚烂的景象。我们没能看到,听说是极美的,只能想象这一树繁花的绰约风姿了。
当我们抬头仰视这两株枝丫遒劲、刺向苍穹的枣树的时侯,几只鸽子正从灰蒙蒙的上空掠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耳熟能详的开头文字,想来是被多少人解读讨论过的。多数人认为在冷峻犀利的《秋夜》里,枣树象征着刺破黑暗的勇士和一种斗争的精神,鲁讯先生用隐喻的手法哄托出秋夜的孤寂氛围,刻画出革命志士的不屈形象。后来也有好事者说,这两棵枣树,是寓意鲁迅和朱安,同一屋檐下却各自孤独。枣树的写法到底想表达什么,后人也只有揣摩了。文字是种性情的东西,虽有有批判有理性,但作者落笔时未必象我们后人阅读分析时会想这么多理由。也许大师就是大师,思绪到此文字自然流出,最想表达寓义和最适合的方式,尽在其中。
隔着玻璃窗可以看见被称为“老虎尾巴”的鲁迅先生的起居室和书房。《野草》、《彷徨》《华盖集》里等许多文章,都是从这里创作的出来的。油灯藤椅等仍保持着原貌,和当年一样。环视着简陋的书房,仿佛能看到先生燃一支烟,黑夜里思索,继续写下战斗的檄文。
离别时回头看一眼这个简朴清冷的小院,两株丁香仍静默在时空时,一如1925年那个被植下的春天。它见证了这儿曾经历了什么,发生过多少事情。时间一转眼,仅仅不到一个世纪,就已经换了人间。那些在黑夜里举着星点火把前行的勇士,那些在白色恐怖的浓雾里艰难探求真理的仁人志士,那个终生未入党但以文字为匕首为民族自由而战的矍铄的斗士,他们的光芒,终有回报,并将继续照亮我们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