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农历七月十五,在我们大美五台,七月十五堪比春节隆重。农历十三,华澳超市买桃桃馍馍的人山人海,新鲜蔬菜水果上午抢购一空,菜店也都所剩无几,真的是感受到34万人的五台大县,人多力量大。
(一)儿时的七月十五
翻了几天的朋友圈也没有看到一张晒花馍馍的美照,如此看来,现代城里人都采取最简捷的方式定制桃桃馍馍,不再像以前一样走东家,串西家的轮流捏花馍,如此看来,捏花馍的手艺也在逐渐丢失。
不禁忆起儿时的七月十五,思想起来至今记忆犹新。那个年代,后半年的节日就是掰着指头算七月十五,人们往往在在初十之前就忙碌开了。姥姥是高洪口村出名的巧媳妇,样样好手艺。在七月初就陆续开始帮左邻右舍捏花馍,捏孙猴子,爬娃娃,睡娃子。捏花馍馍的工具有:小刀,小梳子,剪刀,针锥,还要用黑豆当面人的眼睛。一般奶奶家要给孩子们做面食礼物,给孙女做面人,带着头饰,穿着连衣裙,怀里还抱个布娃娃。给孙子捏牛,卧羊羊,用杏核作眼睛。而我自小看着姥姥捏花馍,喜欢模范,竟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样式。我最拿手的就是捏猪猪,我们就“猪虎虎”,胖乎乎的,两只黑豆眼睛瞪得圆溜溜的,虎气又可爱。
乡下的七月,坐一炕捏馍馍的年轻的媳妇,中年的大婶,年长的姥姥辈,大家边聊边捏,有时甚至需要粘的地方顾不上取水了,直接用唾沫星粘上,惹的大家一通哄笑。那样的场景,现在很少见了,在农村或许还能见到,在县城已经是寥寥无几了。
人们常说:“锅里生金子”,蒸出来都是白花花,煊腾腾的花馍。心灵手巧的媳妇们有说有笑,那面团在她们手里仿佛是神奇的精灵,形态各异,鸡、鸭、马、牛、羊,活灵活现,我在一旁看姥姥捏花馍,只见她把面团搓成椭圆形,在尖的一端一直搓,搓出细长细长的脖子和圆圆的头,然后转圈盘在中间圆鼓鼓的肚子上,安上黑豆眼睛,捏出个长嘴巴,用剪刀一剪,嘴就张开了。在头顶上捏出一块,然后用小剪刀剪出细碎的鸡冠。另拿点小面团搓成细长细长的条,用针锥边拨拉边对折再对折,最后做成花状,粘在胸前作配饰。然后在身体两侧分别剪,一剪刀下去,就是两只翅膀。最后在比较尖的这端用手压扁,用梳子再压一下,压出有规则的纹理,用剪刀剪出细齿,再用针锥在每个细齿上点一个小窟窿,尾巴就成型了。这样,一只或鸡或鸭就诞生了。鱼,茄子,面人,面羊,猪,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在姥姥的手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记忆中忙碌的七月十五,姥爷背的柴也得多费几背,往往这时候姥爷就成了专职的锅炉工,负责看火,照料着一锅又一锅的花馍腾云驾雾诞生。
十四的下午,人们着手准备第二天上供的炒碗菜。
十五的早上,姥爷早早起来从地里摘回一根麻秸秆和一根谷秸秆,姥姥为它穿上粉红色上衣,绿色裤子,站在门口,旁边放上面人。这里还有典故呢,据说七月十五是女儿的节日,宜在娘家过,实在回不来,就把穿粉上衣绿裤子的麻秸秆和谷秸秆放在房檐上,意味远远眺望娘家,代表着一种思念。
姥姥是村里出名的仔细人,尤其是求神拜佛上,更是非寻常人所及,人们说起来都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姥姥还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颇多讲究,在上供前先洗漱,漱口,洗手,从菜园里摘起新鲜的黄瓜西红柿和茄子,陪衬在盘在里。黄瓜切成片摆成一长溜,撒上白糖,叫作“青龙卧雪”,西红柿削成莲花瓣状撒上白糖叫“雪打灯笼”,茄子切成圆片摆在盘子里,意为“紫气东来”,这些都是姥姥自创的上供菜肴名。此外,拿一个大碗,把院子里栽的牡丹、月季、海棠、桃榴花、鸡冠花、蝴蝶梅、海娜花、刺玫花、向阳花等各种各样的花摘一些,摆起供的时候把每道菜肴里加一些花,寓意为“花香满供”。有条不紊地摆供,忙得不亦乐乎。姥姥上供讲究十全十美,每桌上都是先灯香后菜肴。十盅茶,十盅酒,十碗菜,十盘茶果,十盘桃桃馍馍,先茶后酒,先菜后馒头,最后是各式各样的水果,有序而来,外加一袋又一袋的金条、银条、广东元宝。灶王为主神,是最先摆供的,紧接着家里的佛家和仙家,院子里的天地神,土地神,大门上的门神,是全家的守护神,能抵挡一切。最后在院中间摆一桌院供,意为众神都来格来享,以香茶庶馐不腆之仪供奉之。每每这时,我便是姥姥最好的帮手,看着她的认真、细致、虔诚,从小便耳濡目染,小脚丫子跑前跑后,乐此不疲。
(二)近几年的七月十五
妈妈传承了姥姥的部分手艺,最拿手的就是桃桃馍馍,带叶子的,带底座的,双桃桃,风格各异,样式不一。前几年还和妈妈一起捏桃桃,简单的花馍,猪虎虎。妈妈捏的爬娃娃也非常可爱,两只胳膊朝前,两条腿朝后爬着,抬着头,浓眉大眼,手腕上带着手镯,脚腕上套着脚链,屁股蛋上粘两朵花点缀着。脖子里戴着类似项圈一样的装饰,头上戴着着爪角,圆嘟嘟的嘴,胖乎乎的脸,真想上前捏一把。
在老家过七月十五,我常在一个村的老姨家过,帮忙招呼来上供的人们。老姨是方圆几十里有口皆碑的顶神的,七月十五是大节日,人们都来上供,家里的来客络绎不绝。那个年代那个山村的人都很纯朴,很简单,走时往往都要留下几个花馍馍以示感谢,所以老姨每年都会给我家,舅舅姨姨家花馍和茶果。到后来经济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七月十五的馍馍还加上奶粉、砂糖,晾干后脆脆的、甜甜的、酥酥的,再配上核桃吃,简直是人间绝品,远远比超市卖的有各种添加剂干馍馍片美味百倍。
此去经年,如今,姥姥、姥爷,奶奶、老姨,老一辈的亲人早已经成为时代的记忆,姥姥姥爷离开已经20年了,老姨离开8年了,奶奶离开6年了,那些年亲人陆续离开的伤痛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淡,生死轮回,人生常态,但忆起来仍是百般心酸难过,如果能不离开永远在一起多好啊!而今,父母辈都已经花甲之年,身体状况也是一年和一年都不一样了。以前七月十五,无论多忙多累,妈妈总要亲手蒸桃桃馍馍,带叶子的,带底座的,出锅后涂上粉色、绿色黄色等颜色。在十二就炸下茶果,今年妈妈精力有限,早就计划好买现成的,只是没想到还有两天才十五呢,桃桃馍馍就这样紧俏,成了千金难买之物,妹妹转了几个超市,几经辗转后来在一个不起眼的水果蔬菜店等到一个送馍馍的才买下。金时代去买桃桃馍馍,看着放得很多,一问早已全部订出去,明天已经订出1800个了,已经预约不上了,只好返街上,四处查问,看来人们都学会了未雨绸缪。
(三)今年的七月十五
十四早上起了个大早,却仍是赶了个晚,南关口子上卖烧豆腐烧丸子的早已卖完收摊,去了南关庙旁的两家豆腐丸子专卖店,都已经卖完好几波,等着购买的人挤满店,都在排队等候等着出锅送过来。好容易才抢到两袋丸子,看着人们抢购白豆腐,于是买了一大块回来自己炸,店里是一时半会等不来的。
街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男女老少,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小轿车,大轿车,你来我往,交错纵横,街上水泄不通,交通严重堵塞。行人个个兴致勃勃,提着琳琅满目的蔬菜水果,置办货物。每每这时候各大超市,菜店,摊贩是生意最火之时,忙不失迭,招呼着顾客们,应接不暇,忙并快乐着。
去年有幸见到村里人的花馍,一改以往的蒸出来后涂颜色,而是提前把几种颜色和成小面团,捏下些小物件粘到上面,出锅后花花绿绿,甚是美观,看来,这花馍艺术也是与时俱进哦!
一年一年又一年,渐渐地,节日成了我们的累赘,成了孩子们的乐事,一如儿时的我们,逝去的岁月一去不复返,抓不住的时光,留不住的人。
岁月是把无情的剑,催我们老去,却也给我们许多欣喜,催我们奋进。比如孩子,是上天的馈赠,永远是我们的心头肉,他快乐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而父母永远是我们的主心骨,也成为我们最深的牵挂,辛苦大半辈子,他们健康平安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如今的生活在县城、城市孩子们已经没有我们儿时七月十五的体验,儿时记忆里的七月十五捏花馍的场景也越来越少见,但是传统节日不会丢,传统文化不能忽视,希望这种面食文化,面塑艺术一直传承下去,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写于2018年农历7月13晚――7月14凌晨
改于2108年农历7月14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