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大师云栖袾宏,生于1535年,圆寂于1615年,世寿八十有一,僧腊五十。大师是古杭仁和县(今杭州)人,俗姓沈,沈家在当地是望族、名族。说莲池大师生平,是不得不提大师的祖辈及父母,非常有意思的老人家,同时也能了解莲池大师在家时的生活环境。
1、祖松轩翁:大白天小偷来家里偷东西,脱了衣服想把偷的东西裹走,松轩翁正好撞见,于是小偷弃衣逃走,松轩翁追上去还他衣服,说,不忍心你什么都没得到却还丢了件衣服。可见,松轩翁并不过于在意世间财物,而是更在意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此秉性奠定了沈家的家风有点异于普通家庭。
2、父:应该说,大师的父亲对他影响挺大,与父亲的关系亦很好。父讳德鉴(1491-1561),字用昭,号明斋先生。其父“博聞強記,善真草書,旁涉陰陽醫卜諸裨官方技,靡不通曉”,非常好学;“天性孝友,不惟事父母竭力,而事兄如父、事嫂如母,視猶子厚於親子。。。生養死葬如禮”,家族氛围极佳。居家,“自少至老,惟恭惟巽,自少至老,惟不与人争一言、兴一讼”,故而,当有兄弟富贵欲报恩,授官如祖松軒翁时,坚辞:“齿德不逾乡人”,布衣终身。 其父教子一向殷勤,大师儿童时,父常以諺語中格言训诫,“如戒自足,曰,學到老不會到老;崇寬大,曰,忍難忍事,恕不明人;教斂戢,曰,帶一官字者慎勿為:謂領官錢、織官段、作官保,乃至入官府為吏書,交結官人、囑託公事之類”。这对莲池大师以后“不敢親近王臣”有较大影响,能让云栖道场保持修行上的兴旺发达而非世间的虚名荣耀,“独此地青山白云,依然无恙,而流风余韵,身后犹存”,避免大明官场可能被涉及的各种残酷斗争,如达观大师于万历三十一年因“妖书”案被诬,于狱中坐化;憨山大师于万历二十三年被诬下狱,以“私创寺院”罪充军。
其父时常教育莲池,然“進取成敗一任其自致,不行賄,不寄託貴族,不投禮有司之門牆”,这跟现在常见的大众父母望子成龙可完全不一样。十六岁时,莲池於田舍间发愤读书,其父觉其勤苦,来书云:“功名富贵亦有天命,不可太执”,让莲池泪流满面。
古时风俗,可能是因为生育缘故,四十五才生的莲池,“先所舉子皆不育”,其父亦纳妾,所以莲池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莲池是老大。古时似乎医药卫生较差,家族男多有妻丧继室。
3、母:周氏(1491-1565),辅佐其父随顺不二,“性柔婉質實”,“以是妯娌成至愛,及沒齒如同胞。。。平生衣敝食殘,好衣歲久敗於篋中,好食奉翁姑、下及諸子,己未嘗噉也。婢僕或為煎煮浣濯、左右服役,稱謝不絕口。。。二十年,曾不聞叱詈下人之聲”。母周氏是中国传统非常标准、善良贤德的妇女。
莲池大师“生而颖异,十七岁为诸生”,就是俗称秀才,“德行、文章俱极一时之选”。在家时遭遇诸多无常,后终于出家修行。年二十七,父丧;年三十一,母亦丧;娶妻张氏,五年生子祖植,又五年以疾卒,时莲池年二十九。莲池后奉母命再娶汤氏。父丧后曾以“三年為期,得則祿養,不得則理前願,三十竟不成名”。莲池书“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以自警,“或长坐不卧,夜以继日,由是同学少年,业已知其非功名之士矣”。
[if !supportLists]1、[endif]妻张氏。首任妻子张氏在莲池心中甚重,年少居士一歲有奇。张氏自幼“不漫意嬉笑”,十九岁时嫁于莲池,有生一子,殇。前后陪伴莲池共十年。莲池在家大概率是甩手掌柜,“居士素懶,擯世事,不以過眼。碩人乃身任勞瘁,無細大,百不以擾居士。居士遂以四大輕安,門生故舊,宴坐清談,參請熏修,隨心自在,不識有人間內顧之慮”,所幸妻子跟母亲一样有传统妇女美德,能很好照顾家庭,投其所好,以至于莲池感叹“是居士不可無碩人也。。。碩人雖道眼未明。可謂家之賢妻也”。在莲池影响下,张氏也逐渐归信净土,口誦大悲生西,享年二十有八。
[if !supportLists]2、[endif]妻汤氏。汤氏更像是莲池的共修道友,搭伙过日子。在妻张氏丧后,莲池本不欲续妻,是奉母命再娶。汤氏家贫,十六岁嫁莲池,十九岁同莲池从南五台性天理和尚为优婆夷戒弟子,平生戒行清白。莲池出家后,汤氏嗣侄文彬,莲池认为此是过失。汤氏四十七亦出家受具,五十九居孝义庵,六十七岁往生。莲池云“虽往生未可必,而实行无疵,临终正念,植当来之慧基不浅浅矣”。
嘉四十四年(1565)除夕夜,莲池命汤氏点茶,捧至案,盞裂,遂笑曰:“因緣無不散之理”。明年丙寅,湯曰:“从来恩爱不常,设大限到时,伊谁可代?汝自为之计,吾从兹逝矣。”汤亦洒然,绝无牵衣缱绻之态,对曰:“唱随之意,已熟筹之。君先往,吾徐行耳”。大师是感念出家时汤氏没有阻挠和牵绊的。大师有作《出家別室人湯》:“君不見。東家婦。健如虎。腹孕常將年月數。昨宵猶自倚門閭。今朝命已歸黃土。。。。”,又有作《七笔勾词》,其中有:“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两相守,缘尽还分手”,展示了非常坚决的出家决心。当然,这是适用于出家的心态。若语在家,活鬼两相守,未免过于竣烈了。
说完大师在家之生活,再看大师出家后。投南五台无门洞性天文理和尚"披剃,法讳上袾下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志西方也。乞昭庆律寺无尘玉律师受具足戒,随后进菩萨戒。不久,单瓢只杖遍访名山,参辨融、笑岩两禅师等。“過東昌,忽有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莲池(时年三十七岁)孤锡南还,乞食至杭州梵村,爱云楼山水幽寂,决志居山修行,自云:“吾於此得袈裟地,投老於中足矣。”曾苦修至绝粮七日。天旱,附近村民乞師禱雨,“乃擊木魚,循田念佛,時雨隨注,如足所及”,又因大师在此地修行村民虎患得解,因此感得民众踊跃建寺,遂成丛林。大师抓住佛法核心,建成诵戒持戒的道场,“凡所定条约,立之则极其森严,而行之必存乎慈恕”,再加上大师素质高有智慧,且“师于三藏十二部,无不再三披阅,悉诣其微”,因此名声大震,天下归仁,实践躬行,四十余年俨然一日。往生前付嘱大众“老实念佛,莫换题目”。
莲池大师对儒释道关系有甚多精辟论述,譬如“儒佛二教圣人, 其设化各有所主, 固不必歧而二之, 亦不必强而合之。。。佛明空劫以前, 最长也, 而儒、道言其近; 佛者天中天、圣中圣, 最尊, 而儒、道位在凡; 佛证一切众生本来自己, 最亲也, 而儒、道事乎外。。。世间、出世二法互相维持,而门庭各别。。。仲尼非不知也, 仲尼主世间法, 释迦主出世间法也。心虽无二, 而门庭施设不同。学者不得不各从其门也。”对王阳明的心学,亦有所评论。
附 诸大师评莲池大师:
憨山大师:“惟师之才,足以经世。悟,足以传心;教,足以契机;戒,足以护法;操,足以励世;规,足以救弊;至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广运六度………”又说:“历观从上诸祖,单提正令,未必尽修万行,若夫即万行以彰一心,即尘劳而见佛性者,古今除永明,惟师一人而已。”
圣严法师:尤其云栖袾宏,既是禅门的重镇,更是净土诸将中的元帅。他以禅的观念及方法,用来弘扬净土,使禅者归向净土,也使修行净土者,得到禅的实益。。。他对于士人阶级的知识分子,特具接引方便,此于整个社会风气之改变,有着决定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