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于《鲁滨逊漂流记》两天,于不舍中结束了追随于他的“漂流”历程,实现了“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愿望与情怀!
尽管每个人都有漂流的愿望,但未必都有鲁滨逊那样的胆略与智慧!我们往往都会为现实所牵绊,正如网友们所调侃的那样“旅行不是你想去,想去就能去,工作不是你想辞,想辞就想辞”、“上联: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下联:钱包这么小,哪都去不了;横批:好好上班”……理想如此丰满,现实如此骨感……
年轻的我们有时会沉迷于所谓的理想无法自拔,但大多数人经亲朋好友劝说后,随即就会烟消云散、退步三舍了。鲁滨逊之所以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虽说是客观条件迫使的,但也与他前期不甘于现实、挑战自我的思想有一定性关系,正如他的父亲所说“除了天性好游荡之外,你究竟为什么非要离开自己的家和家长”。其实,他的家族在当时的英国已属于世界上最完美的阶层,是最符合人类幸福的标准阶层——中产阶级,“不愁无人引荐,靠实干和勤奋,能得到一个美好的前程,过上快乐而舒适的日子”,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无论双亲如何谆谆教诲与哀求,依旧执迷不悟,不撞南墙不回头,执意坚守航海的心愿!
天赐良机,鲁滨逊的伙伴邀请他可以免费航行,加上内心的诱惑促成了航海的实现。但海路通行绝非人的意志与能力可以控制的,在当时科技还不发达的时期,绝大部分轮船与行人即便有丰富的航海经验也很难逃脱于狂风的席卷。鲁滨逊在首次航海中就与海上风暴有了一次亲密无间的接触,用“惊心动魄”来诠释一点也不为过,之后让他多次发誓做个幡然悔悟的浪子,不再冒天下之大不韪,终记双亲教诲,再不走自取灭亡之路。
但滞留一段时间后,他总会渐渐淡忘那种被大海吞没的恐惧感,随之悔悟、反思也都随风而逝,再次踏上新的征程——寻求新的出海机遇。伴随着不满足于现实的追求之旅,他将自己定格于荒无人烟却“物产丰富”的孤岛中二十八年两个月十九天。在这里,他经历了由“孤独恐惧——逐渐接受——感恩上帝——陶醉其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后由于一只惊异脚印的出现,再次打破他内心的宁静,致使惶惶不可终日,然后又慢慢适应吃人生番的偶然来访。
在孤岛中,鲁滨逊凭借着惊人的智慧与勇气,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生活的越来越好,越来越美。他凭借着少有的生活经验与高明的创造力,艰难却又充实地生活着,打造椅子与各种食品柜,挖掘山洞、搭建屋舍,制作羊油蜡烛,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圈占草地、喂养羊群,采摘葡萄、晒制葡萄干等,这一切的应时而生又使他逐渐忘记他曾经的孤独与凄惨,慢慢陶醉于自己所创造的“桃花源”里,沉醉于上帝与耶稣圣灵给予的感恩中。一切尽善尽美,舒适而温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然而上帝却又不愿让他这么舒适地生活下去,野蛮生番的屡次侵犯再次打破了他刚刚创造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致使他恨不得杀进野蛮人的地盘来个一次扫荡而尽。而《圣经》的思想又告诉他不得杀生,使他即使在面对野蛮人时,只要他们不肉食人类、没有侵犯到他人和自己的生命权,他也绝不杀害他们。在领会并执行上帝教诲他的思想中,他救出了多个被野蛮人将要杀害的俘虏,并为他走出孤岛之旅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机遇,并最终得以实现。
与之令人呼之叹惊的,还有鲁滨逊等人在陆路之行中与群狼作战的惊险而又刺激的经历。
这一生中,鲁滨逊既实现了航海出行的奇险愿望,拥有过孤岛惊魂的独特经历,也度过了大战群狼的历险时光,并圆满实现了再次返回孤岛的余生心愿……我想他对于生活必定没有任何悔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