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脑海里幻想,那些名人学者,科学泰斗,各界天才应该生活得开心幸福,高雅有品位,《爱因斯坦传》看了三分之一后,脑海里闪现出一句话“谁的生活不是一地鸡毛?”
1911年,爱因斯坦去参加索尔维会议,著名的化学家居里夫人也参加了会议,此时,居里夫人的丈夫已经去世。居里夫人和她丈夫的门生朗之万曾有绯闻,在会议期间竟然一家报纸上连载她和朗之万的情书。就在这消息传出期间,居里夫人由于发现了镭和钋两个化学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奖,瑞典科学院写信给她,鉴于她的绯闻引发的狂热,建议她不要来领奖。但是她镇定自若的说:我认为我的科学工作与私生活之间没有关系。她如期到王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的妻子,米列娃酷爱科学,作为女性进入大学学习物理学,由于和爱伊斯坦恋爱期间,受其影响,不被教授待见,没有合格毕业。婚前没有经济基础的情况下生孩子,之后结婚,生孩子,更加没有时间和爱因斯坦并肩进步进入科学殿堂。本就有抑郁的性格的米列娃,变得更加的抑郁。虽然爱因斯坦做了很多努力,想让米列娃高兴起来,带她旅行度假,和朋友在一起开音乐演奏会,但是随着二儿子的出生,以及爱因斯坦在学术界的成就越来越大,米列娃脸上的阴郁越来越重,笑容也越来越少。看着丈夫与日俱增的成就和琐碎繁重的家务劳动,想起自己的科学梦断的事实,让她身体和心理承受的了巨大的压力。自此,米列娃划向抑郁的深渊,和爱因斯坦的感情也日渐破裂。
爱因斯坦在第一段婚姻里,受到多大的感情伤害,书中并没有明确写出来。后续的章节中,断续的写出,他拒绝和妻子米列娃见面,甚至开出了极为冷漠的条款,强制要求妻子离自己远一些。为达到离婚目的,不惜承诺将来的诺贝尔奖金全部归米列娃。拿到诺贝尔奖巨款的米列娃,并没有幸福的生活下去,而是在被遗弃的痛苦和贫困中死去。虽然晚年也受到爱因斯坦经济上的援助,但精神的折磨远远大于经济的困窘。
和米列娃的婚姻出现裂痕后,爱因斯坦和他的表姐艾尔莎暧昧。一边是家庭分居、离婚,孩子养育的纠缠,一边是来自艾尔莎家族要求结婚,确立正式关系的压力,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承受多重压力的爱因斯坦一头扎进热爱的科学事业,躲避现实生活中的一地鸡毛。也就是在那几年,爱因斯坦完善了相对论的理论,做出一生最大的成就。
伟大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在生活方面,也是一地鸡毛,只是他们有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可以慰藉被伤害的灵魂,使他们能够勇敢的面对生活的不堪和恶意。没有钟爱的事业的米列娃远没这么幸运,婚姻和生活的伤害,事业郁郁不得志的折磨,慢慢的耗尽她一生的年华,留下满地鸡毛的一生。
生活就是这样,谁也逃避不了各种明枪暗箭。内心强大,有精神追求,事业成就加持的人,犹如拥有了心灵的铠甲,更容易在生活的枪林弹雨中,不被伤害的前行。
愿你我都有铠甲护体,圆满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