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端午诗词赏析

以下是精选的十首跨越唐宋元清的端午诗词经典之作,展现了端午文化的千年回响: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赏析: 

以冷峻笔锋直指端午本源——纪念屈原。首句设问溯源,次句点明千古共识。后两句借楚江浩渺反衬历史悲怆:纵使江水奔涌千年,亦难涤尽忠臣之冤。诗人以“堪笑”二字,笑中藏愤,暗讽世道不公。 


人生感悟: 

冤屈与正义的悖论亘古难解。屈原之痛提醒我们:真正的忠诚常伴孤独,但精神不朽。当现实如楚江般无力涤冤时,坚守本心即是无声的抗争。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赏析: 

白描手法勾勒山村端午全景:榴花似火、粽角垂髻、艾草高悬、储药点丹。尾联“一笑向杯盘”看似闲适,却隐露山河破碎中诗人强作豁达的沉郁。 


人生感悟: 

民俗是乱世中的精神锚点。陆游在战火纷飞中仍坚守采艾包粽的仪式,揭示生活哲学:纵使命运多舛,烟火日常亦是抵抗虚无的铠甲。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赏析: 

聚焦宋代闺阁端午风情。“浴兰汤”“缠彩线”“挂符箓”等细节,尽显女子祈福之诚。“流香涨腻”暗喻时光流逝,“佳人相见一千年”则将节日祈愿升华为永恒之约。 


人生感悟: 

仪式感让平凡日子熠熠生辉。彩线朱符背后,是古人对美好关系的珍视——在聚散无常的人世间,一句“相见千年”道尽人间最深情的守望。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赏析: 

词如工笔长卷:榴花灼目、绿杨含雨、彩粽盛盘、画扇生风。下阕“黄鹂惊梦”以动破静,为繁华注入灵动,展现宋人端午的生活美学。 


人生感悟: 

生命的诗意藏于细节。欧阳修笔下,粽香与鸟鸣皆是生活馈赠。当现代人追逐宏大叙事时,不妨学古人:一叶艾草、半盏蒲酒,亦能照见天地清欢。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赏析: 

以赠艾起兴,叹故交零落、新知难聚。“丹心照夙昔”呼应屈原赤诚,“三湘隔辽海”则借地理阻隔,倾吐山河破碎下忠臣无路的悲愤。 


人生感悟: 

抉择时刻见生命底色。文天祥与屈原隔空对话,揭示士人精神:当道义与生存冲突,择善固执或许意味着孤绝,却铸就民族脊梁。


《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赏析: 

少年欢庆与暮年慨叹交织成时间双面镜。“榴锦年年”刺目,“鬓丝日白”锥心,终以“贤愚同瞬”收束——繁华褪去后,唯留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叩问。 


人生感悟: 

岁月是最公正的史笔。当端午喧闹归于沉寂,诗人看透浮名虚利:历史长河中,能穿越时空的从非权势,而是如屈原般的精神光芒。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赏析: 

龙舟竞渡的喧天鼓乐中,诗人听见千年悲鸣。三句递进:竞渡为悲冤→忠魂永不归→身死国灭成空,终以《离骚》作结,凸显文化不灭的力量。 


人生感悟: 

肉体可逝,思想永存。张耒道破文明延续的密码:楚王宫殿早化尘土,而屈原的“天问”仍在星空回响——真正的永恒属于精神创造者。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赏析: 

上阕民俗画卷(采艾缠丝)与“空惆怅”形成顿挫;下阕“忠义如日月”的礼赞与“无人解”的孤寂碰撞,道出文化传承的困境。 


人生感悟: 

传统需在理解中延续。当世人忙于粽香龙舟时,诗人独守《离骚》的孤灯。警示我们:节日若只剩形式,便失了魂魄——唯有心灵共振,文化方能鲜活。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赏析: 

以御赐夏衣写皇恩浩荡。“细葛含风”“香罗叠雪”尽显织物轻柔,“当暑著清”暗喻政治清明。表面感恩,实藏对“圣情”能抚疮痍的期许。 


人生感悟: 

馈赠承载超越物质的意义。一件夏衣,映照士人理想:明君良政应如葛罗般护佑众生。在个体无力时,对制度的期待亦是种温柔抵抗。



《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清·顾太清 


薰风殿阁樱桃节,

碧纱窗下沈檀爇。 

小扇引微凉,

悠悠夏日长。

 

野人知趣甚,

不向炎凉问。 

老圃好栽培,

菊花五月开。 


赏析: 

独辟蹊径咏端午菊开。上阕铺陈暑热(薰风、沈烟),下阕以“菊开五月”破题——盆菊不趋时令,恰似诗人超然世外的心境。 


人生感悟: 

绽放不必候佳期。顾太清以菊自喻:端午本非菊时,却偏在五月盛放。人生亦如是:跳出世俗时序的框架,方能活出生命的意外之美。



结语:  粽叶包裹的文化基因 

从唐至清,端午诗词如一条精神龙舟: 

- 载不动的是屈原沉江的巨石、文天祥的丹心、杜甫的忧思; 

- 载得动的是苏轼的生活美学、陆游的烟火坚守、顾太清的个性锋芒。 

这些诗句穿越千年,终在今日敲击心灵:当我们在机械复制节日时,是否还记得“彩线缠臂”中的祝福本心?在争渡喧嚷中,可还听见“谁复吊沅湘”的文化警钟? 

端午的真正滋味,不在唇齿粽香,而在以诗为桨——划向历史深处,打捞那颗名为“坚守”的沉江石,压住我们漂泊的灵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