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吐奶
吐奶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吐奶也可称喷奶,是由于消化道和其他有关脏器受到某些异常刺激而引起的神经反射性动作。
如婴儿体重生长良好,没有难受的表现,各项生理指标正常,可考虑为生理性吐奶。若吐奶频繁,而且量大,体重不增,或同时伴有腹胀、腹泻、发热等症状,要考虑存在病理情况。较常见的有胃食管反流、感染、幽门痉挛,肥厚性幽门狭窄等,应送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治疗。
1. 吐奶原因(生理性吐奶):
婴儿易吐奶主要是与其胃部发育不成熟有关,此时胃呈水平位,呈不稳定状态。胃的入口(贲门部分),比较松弛,关闭不紧,易被食物冲开,当胃内奶汁稍多时,可以冲开贲门而倒流回食管和口腔,而胃的出口幽门肌肉却发育较好,关闭较紧,食物通过缓慢。
2. 应对建议:
A.适量喂食,避免过量喂哺。
B.喂奶时不要太急、太快,中间应暂停片刻,以便婴儿的呼吸更顺畅。
C.奶嘴开孔适中,开孔太小则需要大力吸吮,开孔太大则容易被奶水淹住呛奶。
D.喂奶后,让婴儿竖直趴在大人肩上,轻拍婴儿背部,帮助其排出吞入胃中的空气,俗称拍嗝。
E.婴儿躺下时,可将上半身略垫高一些,最好是右侧卧位,这样胃中的食物不易流出。
F.在喂奶后,不要让婴儿过多的运动,也不要随意摇动或晃动婴儿。
二、漾奶(溢奶)
婴儿吃奶后,如果立即平卧床上,奶汁会从口角流出,甚至把刚吃下去的奶全部吐出。但是,喂奶后把宝宝竖抱一段时间再放到床上,吐奶就会明显减少。医学上把这种吐奶称为溢奶,俗称“漾奶”。
1. 溢奶原因:
小儿的胃呈水平位,胃底平直,内容物容易溢出。站立行走后,膈肌下降及重力的作用,才逐渐转为垂直位。另外,婴儿胃容量较小,胃壁肌肉和神经发育尚未成熟,肌张力较低,这些均易造成溢奶。 婴儿胃的贲门(近食管处)括约肌发育不如幽门(近十二指肠处)完善,使胃的出口紧而入口松,平卧时胃的内容物容易返流入食管而溢奶。 喂养方法不当,婴儿吃奶过多,母亲乳头内陷,或吸空奶瓶、奶头内没有充满乳汁等,均会使宝宝吞入大量空气而发生溢奶。 喂奶后体位频繁改变也容易引起溢奶。
2. 应对建议:
采用正确的喂奶姿势,避免仰卧时给宝宝喂奶。 奶嘴的开孔大小要合适,奶嘴必须充满乳汁。 喂奶后应将小宝宝轻轻抱起,头靠在母亲肩上,轻拍宝宝背部,使胃内空气得以排出。 若溢奶是贲门松弛、闭锁功能不全所致,喂奶后应竖直抱起一二小时,再放到床上,头部略抬高。随着胃贲门部的肌肉发育完善,溢奶症状会逐渐减轻。 随着新生儿的月龄增长,溢奶会逐渐好转,到三个月时明显减轻,约6个月时便自然消失,不必用止吐药治疗。
三、呛奶
新生儿很容易吐奶,如果吐奶时奶水由食道逆流到咽喉部,在吸气的瞬间误入气管,即发生呛奶。通常表现母亲哺乳或奶瓶喂养后婴儿出现频繁剧烈的刺激性咳嗽。
1. 应对建议:
A.轻微呛奶时:可以让宝宝坐着,身体朝前倾(不是朝后倾),妈妈一手用虎口托住宝宝的下颌骨,另外一只手拍拍宝宝的背。
B.严重呛奶时:让宝宝平躺着,头部低于身体。保持宝宝口鼻的通常。接着妈妈一手用虎口托住宝宝的下颌骨,另外一只手拍拍把的背,用力拍击,连续5下。如果还是没有效果,可以把宝宝的脸朝上躺在妈妈的前臂或膝上方,把头低一点,将两手指置于乳头下方一指宽的胸骨处,给宝宝按压五次。
C.若情况危急,尽快带宝宝去医院就诊。在去医院的路上,一定要继续重复进行背部掌击和胸部按压。让宝宝的头稍稍向后倾斜,来畅通气道并给予2次人工呼吸。
2.注意事宜
A.不要摇晃宝宝。
B.不要把手伸到宝宝的喉咙里面乱掏。只有明确看到宝宝的口腔内的堵塞物时才可以想办法去掉。
3.规避建议
A.防止宝宝因为太饿而吃奶过急。
B.容易呛奶的宝宝,在喝奶的时候要让宝宝慢慢喝。选择小流量的奶嘴让宝宝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