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一直偏爱小格局的电影,觉得更精致耐品,不需要准备特别沉重的情绪,不需要联系太多过去或者未来,也更适合独处。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刚我结束一段时间忙碌的工作,江城也下了一场秋凉,天色昏暗。我窝在宿舍盘算着怎么打发下午的时光,于是在英国电影的分类里发现了这部《蔚蓝深海》。海报上抖森将脸深深埋在蕾切尔的后颈里,蕾切尔的短发蜷曲着散落,闭着眼,侧脸的紧缩的眉头里,透露着隐忍与挣扎。
暂且抛开女性独立和意识流电影的争议,我这里只想谈谈影片中女主的感情路线。
我看电影一直习惯于将自己放入角色,融合自己的经历和心理,去感知演员每一个眼神和动作,和导演独具匠心的细节。(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看小格局的电影,自身的经历便不是那么丰富,自然融入不了大格局)
影片一开始便是Hester的自杀。遗书用英音缓缓念出,镜头里是隧道一般的深邃的画面。她一个人上楼,吞下12颗药片,然后将自己裹在毛毯里,沉沉睡去。
梦里她梦到Freddie,梦到他温柔的情话,他笑着,深情而专注地对她说:你相信吗,我从来没遇到过像你这么美的女孩儿;她梦到与他身体交织,他在她身边睡得熟悉而安稳,她吻了他的肩;她梦到第一次见到Freddie,他热情又天真,给她描述那个从未经历过的世界,他说话的时候眼里闪烁着光芒。
为什么呢,为什么会这样呢。那些美好,怎么就破碎了呢。
他离开多久了,他还回来吗,他会不会已经不爱自己了。
这种安全感的缺乏几乎是每个恋爱中的女人的通病。看客总是带着些不解,而真正体会过的人却懂得唯有情深才至于此。更何况,Freddie是一个那样自由不安分的灵魂,他像风,Hester只是随他飘摇的一片无栖之叶。噢,忘了交代,Hester还是一个世人眼中背弃妇道的荒谬之人,她与Freddie感情的基础本就脆弱,本就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怀。Hester的丈夫William是一个老派的英国绅士,一生保守而谨慎。他的母亲曾对Hester 说:“远离激情的一切,那些东西只会带来危险。”William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做法,甚至坚持夫妻分床而睡。他对Hester的爱毋庸置疑,他觉得她一切都好。但是Hester却认为他无止境的谦卑和顺从极大地伤害了她的自尊心,他的温润,让Hester对平静如死水般的生活的厌恶像一枚打入棉花的石头般无力。
这种长久的压抑产生的结果往往极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使一开始Hester就知道和Freddie的感情不会有结果,却义无反顾地飞蛾扑火。那火光太迷人了,Freddie的眼睛太让人无法自拔。(毕竟是我抖森啊)太喜欢的东西就会患得患失,患得患失的结果必然是失去。Hester的对感情的绝望深深激怒了Freddie,同时也带来了Freddie对这段感情的厌恶。且不说Freddie的感情到底有几分,他那样不愿意受束缚的人,自然也不愿意受到任何感情的牵绊。也正是由于这种洒脱让他独具魅力,而这种魅力恰恰吸引了感情空虚的Freddie,所以这是个恶循环。William问她所以这是个悲剧吗,她说,没那么严重,只不过有点让人悲伤罢了。她一直知道的,这不是多么值得渲染的事情,对Freddie来说,自己永远不可能是归途。影片里面房东太太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尤其深刻,她安抚着躺在病床上的丈夫,对Hester说:“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在魔鬼与蔚蓝深海之间。”这是一句谚语,字幕的翻译是“进退两难”,而我却认为是“进退无路”,稍有不慎,便可能步入火坑,要么就跌入万丈深渊。这份求而不得,得而不惜,舍而不能的爱,最终让她崩溃,于是她选择死亡。情深不寿,慧极必伤。Hester的感情太过浓烈,虽然在外人看来那只是一个出轨女人的自食恶果,但是放在那样一个时代,1940年冷战后后暂时平静的伦敦,有人固守传统,也有人随时想要打破这令人发疯的平静。Freddie是这样的,Hester也是这样的。一个是退役的飞行员无法适应平淡的生活,一个是保守派婚姻的牺牲品向往自由热烈的爱情,两人相遇,便是干柴烈火,电光火石之间,苍穹炸裂。他们都是玩火之人,然而Hester终究是女性,那个时代还不能独立自主的女性,她的视野很小,有男人爱,就充满激情,没有爱情,就沦落成泥。这也是为什么她落了个悲剧结尾。而Freddie,深情是他,无情也是他,来的时候不由分说闯入Hester的世界,走的时候也决绝得仿若从未爱过。我一直记得Hester低着头恳求他留下的时候,他面无表情扔下一先令,嘲讽地说了一句:“燃气钱。” 真像一个十足的王八蛋啊。(不过抖森那么帅我也就原谅他了)他不会受伤的,他不会输,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没有下过筹码。我很赞同一个网友的观点,她(应该都是冲着抖森的美色来的女生吧)说Hester和Freddie在一起的时候其实从未真正快乐过,她一直小心翼翼,(Freddie一定不喜欢看到任何她消沉的样子)甚至连Freddie的玩笑她都不知道如何应对。她去酒馆找摔门出走的Freddie的时候所有人正在唱《you belong to me》,她的眼中全是尴尬与无措,这是她完全陌生的世界。
他过去的辉煌、英勇,她听过无数遍,却从未经历过。她不懂那个充满变数与激情的战场,不懂那些燃烧的生命,她只是贪婪地吸吮着那团火焰散发的光芒与温暖,她可以把自己烧成灰烬,但她终究不是他们。
影片最后的细节让我十分感动。Freddie说要去里约,Hester强笑者说我们什么时候走?Freddie说不是我们,是我。Hester低下头,眼里是预料到的黯然与绝望。她乞求他再陪伴自己最后一个夜晚,Freddie拒绝了,他说:“我怕你一说话,我的意志就会不坚定。”这也是大多数恋人分手的写照吧,感情的终点,曾经的痛苦和伤害已经不重要,我不会回头,但是你仍然是我的弱点,我的软肋。你别开口,我怕我溃不成军。(抖森说这句话的时候深情得我想给他生猴子)清晨醒来,Freddie提着皮鞋小心翼翼地穿过客厅,木地板发出轻微的响声,Hester被惊醒(我觉得她应该一直没怎么睡着),起身,套上外衣,靠在门框上笑得疏离,“你看上去不错。”她说,“但是你的皮鞋得擦擦了。”
这是她最后的深情了吧,他不想她说,她便不说;他讨厌看她哭,她便微笑;他一定要走,她便不再挽留。她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她决定扑火的那一刻起她就放下尊严了,她只是为了让这个自己深爱的男人,走得不牵挂,不自责。他走了,她的眼泪终于决堤。她点燃了壁炉,火光跳跃。窗外的妇女推着柴火,小孩子快乐地唱着歌,没人知道她经历了什么,也没人会关心她经历了什么。无论昨晚怎样泣不成声,醒来时这个世界依然车水马龙。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告诉我们生活还要继续,而上世纪四十年代,那个心死的英国妇人,选择了画地为牢。你可以说她不值得,我却认为她更纯粹。情深似海,情深不寿。画面的终点是一扇紧闭的门,她的世界从此无人进出。整部电影都是浓浓的英式复古风情,乡村风的壁纸,老式电话,英式下午茶,善良的房东太太,小提琴和老唱片,男女主人公优雅的英腔,和华生(Hester的丈夫)的老派绅士作风。
看完电影挥之不去的是蕾切尔靠在沙发上抽烟的场景,她穿着吊带睡衣,披着墨绿色的呢子外套,头发慵懒而蜷曲,烟圈迷离中眼神空洞。蕾切尔的形象向来是优雅而大度,用来演这么一个柔弱的角色,不仅更惹人怜惜,还添了一份固执和坚定。不为别的,只为蕾切尔和抖森这两只尤物,这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