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想着,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心情,给女儿合适的教育。
有些东西心里是有徘徊的,想着就算是先打足了底子也得需要合适的时机,比如,我们作为父母觉得讳莫如深的性教育、死亡教育。
但你知道的,很多时候心里算盘打得溜溜转,也往往敌不过猝不及防的意外。
比如,我正着急着给幼儿园老师回微信愁着如何措辞的空当,女儿问我,妈妈,什么是死亡?
你以为它来得太早,怎么也得给扣动扳机一番梳妆打扮的缓冲时间,殊不知,它掀起盖头来直冲你素面朝天的迅速,如同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顽劣孩子。嘿,她还本就是个孩子。
万物皆有生命周期,妈妈也会死亡
我灵机一动,拿起她最近很喜欢的英语绘本one little bean,讲的是一个小豆子如何从豆妈妈肚子里跑出来,又掉到土壤里开始生长,最后又长成了豆妈妈的生命过程。这是她知道什么是生命周期的开始。
我告诉她,世间万物都有生命周期,从出生到结束是每一个生灵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你喜欢收集的树叶如今越长越茂盛,因为现在正值夏天,万物生长最好的时光,可你记不记得,春天它刚刚从树枝上发芽的样子,那么毛绒细嫩,像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你还夸它可爱来着。
它现在长大了,每一片树叶都很强壮有力量,能遮太阳、能挡雨,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勇敢有担当。
去年秋天你在地上捡起一片黄色的树叶,问妈妈为什么它会变成黄色?妈妈说是因为它开始衰老了,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就像妈妈和外婆看起来为什么不一样是一个道理。
等到了冬天,叶子会枯萎,不再变化,被埋在了土里,宣告死亡,它的生命周期就走完了。人也一样,会有一天死亡,远离所有的亲人,我们再也看不到他活生生的样子。
妈妈,你会死吗?她看我的眼神十分担忧。
妈妈也会死亡,每个人都要经历死亡。还没等到我的但是,她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抱紧我喊着,我不要妈妈死亡!
说心里没有触动那是不可能的。
等她哭够了稍微平静了些,我继续说道,妈妈现在就像夏天的叶子一样繁盛强壮,还不到死亡的时候,一直要等到你长大,妈妈很老很老走不动了才会死亡。
所以啊,现在的时光是最美好的,可以陪着你一起长大,可以做很多很多开心快乐的事情,我们要珍惜每一天。
等到来年春天,新的叶子又会重新长出来,新的生命周期又开始了。
她懵懵懂懂,但至少,理解了什么是死亡,并学会了接受现实。
稚子年幼,其心悠远,其情至纯,何其珍贵。愿我们能记住生命中的这一道光。
那些我们早该懂得的死亡,不该只靠时间做推手
她问我,外婆现在老了会不会死亡?我笑着回答她,会,有一天,我也会面临失去至亲。
心里有一口幽潭,一颗石子落进去,无声无响,不见底的黑暗,仍能映照出不能示人的悲伤。
我读高二那一年,第一次见证了身边亲人的死亡,爷爷的去世。
当时看着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样子,愣是哭不出来,喉头梗塞像塞了一团棉花般难受,连话都说不出来。邻居们批评我说,你看看你弟弟哭得那么伤心,你怎么就不哭,看来是跟爷爷没有太深的感情。妇人之舌,看似无意,却字字诛心。
当晚,我在梦里看见他一个人孤零零地默然向前走着,我问他,爷爷你去哪儿?快回家吧。他不理我,不管我有多么的着急和害怕。
从那以后,我足足梦了他二十年。
二十年的岁月,他在梦里从不跟我说话,我遇到困难的时候、难过伤心的时候、甚至结婚生孩子心满意足的时候,他都会出现,默默地看着我,仿佛只是为了告诉我,不管什么时候,他都在我身边。
我用了很多年才明白,我对他的怀念和纪念都深深地装进了梦里,我无法接受他的死亡,我想过他、恨过他,却只能用做梦这种形式告诉自己,他从未离开过。
后来逐渐有亲人离世,都不再耿耿于怀,似乎一旦撕开了死亡的面纱,一切都不再神秘和恐惧。
有人释然一年光景,有人倾尽一生。
如果我们在很早的时候,在还未面对死亡的时候,开始懂得其含义,会不会对生命有更好的理解和诠释,或者至少不会措手不及,并能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知道如何去珍惜。
有一档综艺节目里,高亚麟对焦俊艳说,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在,你看不见死神,父母一没了,你就会直面死亡。
父母健在的我们是幸福的,知道人生尚有来处,多年以后,我们会直面他们的死亡,正如女儿问我,外婆会不会死,我依然会笑着回答,会死,我会悲伤,可我也会好好地活着,哪怕那时,人生只剩归途。
懂得了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成长
可以这样说,我们这些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是从思想的蛮荒荆棘中破土而出的一届人,如今当了一零后的一届父母。
在我们大部分的原生家庭里,没有过多地思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外,而父母应该赋予孩子的思想启蒙。
他们对孩子从来羞于谈性、避于谈死,是很了不得的大事体。我们只能在常识的黑暗长河里摸索着长大,如同荒原里野生野长的群草,长成什么样子,全靠天地造化。
后来的我们成了父母。
成了父母后的一届,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开始了空前的探索与思考,乃至弥漫出了焦虑,因为太过急于逃离原生家庭的影响,教育孩子的过程便成了救赎和新生的必经之路。
面对原生家庭的是是非非,总会有多多少少的不尽如人意,纵使你生来无法选择。但令人生畏的是,我们会在无形之中沿袭那些本不欲看好,却不自觉地用自身行为来认同的错误,并在孩子身上施展,一错再错,生生不息。
这才是要命的。
三十年前,我的父母在孩子的性教育、死亡教育上有缺席,导致我在即将成人的时候才明白什么是死亡,我用了二十年的时光来和死亡做和解,不能说不是遗憾。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宁愿他们在我年幼的时候告诉我,我是可以接受亲人的死亡和离去的,是可以不用背负这么多年的愧疚与悲伤的。
我一个人走出这个局,走了太久。
但女儿是幸运的的,我用了半生的时间对生命的理解来教化于她,在她开始探索天地万物、芸芸众生之时,有了一个先前认知,在往后的成长岁月当中,不疾不徐、不骄不躁,应对或早或晚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意外,不至于惊慌失措了岁月,留下遗憾。
左手是原罪,右手是救赎,你愿不愿意用一段时光化作长矛,刺向混沌的过往,寻找一条新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