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的传统文化与西方诗歌的传统文化相对论
■山田耕夫
中国诗歌的传统文化背景是什么呢?单从中国诗歌发展的内在的、客观的规律去解读中国的诗歌现象,我看不能够从根本上解读出什么来。如果要有所改变的话,还得要跳出汉诗的圈子,站远点去看这个问题,或许还有许多新的发现。不信,你可以去试试。
有人说,中国诗歌特别是现代诗是在异质共生的文化夹缝中发生的;而且这个异质共生根源于中西方思维模式、审美文化心理的异质。从一个方面讲,有它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是这样。我们首先得承认中国诗是汉诗,也就是说是汉语言系统下的中国诗歌。在我之前的一些文章中,说过这个问题,这是事实,永远中国民族化的事实。这是我要强调的首要问题。
他们还说,那个异质共生根源于中西方思维模式。要说这个问题,我们得承认另外一个事实,思维活动或模式是受制于思想的,中国人的思想早就打上了华夏民族的烙印,受传统文化氛围下的思想之影响的。而在中国居重要思想地位的不外乎有三大思想流派,这三大思想流派是指儒释道,除此之外,还有法家阴阳家杂家,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号称诸子百家。从钱穆老先生的《中国思想史》看来,在中国思想史中,儒家思想居重要地位,它对中国的政治、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学有着直接的引领作用(也就是说居统治地位),中国早期的哲学思想(那时还没有独立的《哲学》学科,只是朴素的哲学思想,而且那些大都散见在他们的文稿里,没有专论文章,因而散见他们的思想文集中,所以把这些称为哲理。),以及中国早期一直延续到今的思维模式,以及中国的为人处世哲学,甚至含盖了中国最古朴典雅的美学思想等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西方思维在中国人思维面前,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也产生过一定的改良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中国特有的儒家思想的牢固地位,成了中国思想领域的主流。
在这样的大气候里,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的传统文化首先表现为儒家文化,流传千百年来,被称为国学经典文化。我们去研究中国诗歌,首先要把它放在儒家文化的框架内去看待它去研究它,这于世界诗歌而言,就是中国诗歌的特殊性,离开了中国思想去谈中国文化,那是没有根基的。而和西方思想文化对比研究,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从中去发明其中的有用于中国的东西,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而其研究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本土文化氛围上,西方思想文化应居从属地位,辅佐我们对本土思想文化的研究。我在之前有关谈这方面的文章中已经谈过这个问题,这里从略。对比中西方思想文化,特别是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传统思想,中国的算是非常系统,方方面面的都涉及到了,并且早已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中国各大领域。这一点是西方思想文化无法相比的,而西方思想文化学派林立,没有什么主流与支流之分。在西方思想文化中,更没有什么居引领作用的东西之存在。所以说在这样的背影下,形成的文学派别是相当多而杂的。仅管有过宗教思想文化的影响,最终被他们所抛弃,而成为自由思想者,这在诗歌里也是如此的,只有文风相近没有思想的完全合流。所以外国诗歌思想艺术与语言特色是各显千秋的。
从这两者的思维差异看来,这就直接导致中西文化异质的本质差别。首先表现在他们的语言文字上,西方走的是拼音之路,也称为表音义合一的文字。而我们中国的文字是从图象演变而来的,本身没有读音的功能,后来,某个人发出了这个字的音,随后跟着这个音都认可这个读音了,就形成了最原始的汉字读音,此与西方的表音文字切然不同。从原始文字符号来,中国人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汉字里,这样的背景下的思想文化是与情感相伴而生的,他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情感下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必要的思维,而且他的思维往往是生动形象又逼真的。西方的思维方式明显不同于中国,从西方人的表音文字看来,他们看重抽象的智性思维,注重思维的逻辑性,而且他们的逻辑分析具有严格的西方人文精神。这与他们语言中的每个单词的语音语义的严密准确性分不开的。所以说早期中国没有《逻辑学》其原因也在于此。
在这两种不同传统文化下,对诗中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中国诗看重抒情,而西方诗看重理性意境的塑造。因而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这两种传统文化下的诗歌处于绝对的异质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西方诗歌表达方式的差别。
中国人把抒情且押韵的文体叫诗,西方人叫“pome”。诗是什么东西?也就是说“pome”是什么东西?这是两个可以等同的东西吗?总的看来,是不可以等同。至少来说,它们来自于两种不同传统文化下的东西,它们是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在中国的春秋时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家孔子,他在编定《诗》(汉代才称《诗经》)时,就遵循出自于《尚书.尧典》中记载的“诗言志”之说。从“诗言志”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今的“诗”都是建立在感性直觉思维基础上的诗,说明中国诗是用来表达感性心象的文本。中国的诗,我们单从这个“诗”字形看来,多发生原始社会的祭奠或祭坛时的唱词。这一层含在西方的“pome”是没有的,仅管在《圣经》的《颂诗篇里》有唱词,在西方人心中是歌诗,与单独的“pome”是不同的。在西方人眼里的“pome”所指含义则是智性思维方式下被制作出来再现先验逻辑的文本载体。
从中,这两者各有所异的传统文化,为我们回答了诗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是不是就十分圆满而完美呢?
当然不是的,为什么呢?这两种来自两个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在《美学》意义上,也表现出切然不同的差异。特别是其中的审美文化的心理基础,物质基础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在传统文化里所表现出的差异也是很大的。而在人与自然以及精神圈内的位置也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也有道家文化,也有法家文化,在他们的文化里,十分看重“天人合”的美学思想。在他们的娱乐中也贯穿了“天地人和”的思想文化。这些美学思想在中国诗歌又是怎样体现的呢?在中国人的诗歌里,他们常常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用自然意象表现诗人的心象。用以“物象”来进行诗歌创作。西方人,他们在这个问题与中国人的“天人合”是不同的,他们讲“天人相对”的审美观,看中人的本能,以“人文主义”主题精神为诗歌核心主题思想,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心理作用下,他们笔下的诗歌,则是通过再现客观物象以表达先验逻辑或“追求真理“的倾向明显。
从而,我们看出中西传统文化中,中国文化比较看重“情”,而西方文化比较看重“理”,在诗歌里反映出来的也是这样的。有人说两种传统文化就是两种美学思想,这在思想上的联系也是十分复杂的,它们是两大庞杂的两大系统。这在哲学上的表现也是不同的,仅管“哲学”一词是外来词,中文含义叫“智慧学”,这在中国诗歌中出现过许多的哲理诗,而中国人在哲理诗里所要传达的信息是“道”。而西方人在他们的诗歌,演绎的是一种严密的“逻辑”。这就是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别。
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下的诗歌向中国人传达真善美的美学思想,而西方的传统文化各自为阵,他们在诗歌中的共同追求是以真为美的诗歌美学思想,这就是两者间的差别。说了这么多,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研究中国诗歌时,必须充分遵重中国的传统文化,放眼西方。做到“洋为中用”就行了,坚持鲁迅的“拿来主义”精神,还要进得去出得来才行。
好,关于这个问题,我就谈到此,请同仁批评为要。
2018.8.25.于四川达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