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看书来,拿出很久不用的kindle顿时有点惭愧,之前买电纸书的目的就是省钱,不用买纸质书了。想想看过的书数量貌似成本还没回来似的。
随便逛了一下商店,就看到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标题备注了“太宰治灵魂深处无助的生命绝唱,献给迷茫中挣扎的人”,比较有诱惑力,貌似也比较符合当下大环境。
书中描写了一个被社会排斥的“边缘人”角色的挣扎与沉沦,有人说是刻画太宰治“丑角精神”最深入、最全面也最彻底的一部作品。
叶藏生于乡村里不愁吃穿的富家,是个有才又有颜值但体弱多病的家族末子。从小看遍人情冷暖和正反两面,学会看别人脸色、讨别人笑容,所以感觉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
长大后交了一个恶友整天两人参加革命团体、或者纵情生色,后来跟一个酒吧女人寻死却只有自己活下来还差点被起诉,结果连父母兄弟也觉得他的人生没有意义,于是他更加放纵自己。
后来遇到一个很纯洁很相信别人的女孩结婚,妻子又因为容易轻信别人而被伤,于是他对人间彻底失望,日渐一日如同废人苟延残喘,只想早日死掉。
虽然是写社会上所谓边缘人,却非常让人有认同感;即使是所谓纵情声色,仍然觉得此人非常纯洁,连小说里别人也是这么描述他“即使喝酒,也是个像神一样的孩子“。
所谓“丑角精神”,就是在生活中为取悦他人不惜自己戴上“小丑”的面具,以刻意的出乖卖丑、搞笑来与他人同一化的行为趋向。
“丑角精神”也是这种同一化的表现,然而其内在却大有不同,因为“丑角”本质上只是一层伪装,是从自我本体中分离出来的“人格面具”。目的不是求得同化,而是隐藏那个与众人“相异”的自我。
出生在那么有钱有势的家庭里,长得帅还有才,为什么还要自杀呢?
要是平常人的我们,一定羡慕甚至觉得作者就是矫情,但矫情这个词对于作者有点单薄。但正如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倘若作者享受生活在富贵窝里的生活,他会选择自杀吗?答案肯定不会。那么是什么让他选择了自杀呢?这就是《人间失格》要告诉我们的。
另外,加藤周一认为日本人的死生观中,自杀非常重要(我们可不必借鉴,只是去试着理解)。
日本人认为生如樱花,画家古贺香江直接说“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
「我装作老成,人人就传言我老成。我假装是个懒汉,人人就谣传我是懒惰虫。我假装不会写小说,人们就谣传我不会写。我伪装成骗子,人们就说我是个骗子。我充阔,人人以为我是阔佬。我故作冷淡,人人说我是个无情的家伙。然而,当我真的痛苦万分,不由得呻吟时,人人却认为我在无病呻吟。」
有人说这是超越时代的共鸣。
每个人都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外面世界,另一个是只有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作者的这两个世界差距特别大,甚至是对立的。
就像我们看一些悲观者一样:心情好的时候觉得这人怎么这样。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觉得这不就是我自己吗?
如今同样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压抑乃至抹杀个体自我以使其“适应社会”的病态时代,身处其中者若是想要保留心中那个自我,便也一样面临如太宰那般被边缘化和“人间失格”的危险处境。
每个人生下来本都是特殊个体,只是被家庭、学校、社会打磨的失去了个性,变成懦弱却又渴望实现的自我
不得不承认,人都有很多面,即使“失格”也不影响他人性光彩一面,都值得存在,被救赎,而不是简单的同情!
那么有才华的人,却又是那么无助!要不是曾经给过他希望的人,作者估计也不会写下这么多作品,即使39岁还是选择第5次自杀。
家庭与社会的环境也值得我们反思,因为我们每个人体都是组成这个社会重要一份子!
人间语录这本书其实是中篇小说,书比较厚是因为增加了一些短片小说,比较触动自己的话记录如下。
有人问我想要什么时,我总是突然就什么都不想要了。什么都好,反正任何东西都不能让我快乐—这样的想法总是突然涌上心头。另外,只要是别人赠予我的东西,即使再不合意,我也不会拒绝。对讨厌的事说不出讨厌,对喜欢的事也总是偷偷摸摸,我总是品着极为苦涩的滋味,因难以名状的恐惧痛苦挣扎。可以说,我竟连二选一的能力都没有。我想,正是这种性格上的缺陷,最终导致我可耻地度过了这一生。
我一向对“向人诉苦”不抱任何期待。无论是向父母诉说,还是向警察或政府诉说,最终还是会被那些深谙处世之道的人打败,任由他们花言巧语,喋喋不休。
纯真的信赖之心,果然是罪恶的源泉。
此刻的我,不能说悲惨,但也算不上快乐。只是很多事就这样随风而去。只有一个可以确认的是,过去的我,一直活在地狱中,让自己置身与地狱一样的人类世界中。很多事就这样随风而去。我将年满二十七岁。我两鬓斑白,许多人觉得我已经超过了四十岁。
所谓世人,便是你啊。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这世上每个人的说话方式都如此拐弯抹角、闪烁其词,如此不负责任、如此微妙复杂。他们总是徒劳无功地严加防范,无时无刻不费尽心机,这让我困惑不解,最终只得随波逐流,用搞笑的办法蒙混过关,抑或默默颔首,任凭对方行事,即采取败北者的消极态度。
我仍然认为向人诉苦不过是徒劳,与其如此,不如默默承受。
日日重复同样的事,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
其它短片小说:
学生并不属于社会的某个部分。并且我认为,他们本就不该属于社会的任何一部分。我一向固执地以为,所谓的学生,就该是披着蓝色斗篷的恰尔德·哈罗德(英国著名诗人拜伦所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的主人公,是忧郁而孤独的漂泊者的代表形象)。学生是思考的漫步者,是蓝天上的云朵。学生既不能是编辑,亦不能是官吏,甚至不能是学者。于学生而言,成为市侩的社会人士是种多么可怕的堕落。但那并非是学生的错,一定是有人在其身后引导。正因如此,我才会产生怜悯之心。
——《心之王者》
你相信我是坚强的,高估了我的才能。可是,你并不了解我那不为人知的努力。就像剥藠头,一层层剥到最后,内核却空无一物。可我还是相信,一定会剥出些什么,于是又另外一只,剥来剥去又是一场空。这种猴子捞月的悲伤有谁明白?见一个爱一个的人,其实谁都不爱。
是选择活在回忆中,还是献身于瞬间?或者——活在对未来的憧憬里,人人不同。但正是这些不同的选择,让人有了愚笨与灵巧之分。
就算同情,也要有个限度。
——《秋风记》
无意看到豆瓣上的这本书与电影的评分,
想说评分是一回事,花费的时间又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影视剧的确会少去原著中的精华,但看影视剧花费的时间未必有看书花费的时间少!
-END-
微信公众号:只为看见更多(Self-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