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某一天,这个世界只能剩下你和身边的五个人,你会选择和谁一起留下?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四年前的自己。
那时候,我刚到大学。喜欢热闹,总想把自己放置在舞台的中央。于是,我参加了四个社团,每天辗转于各种策划、例会和活动之间,忙得不可开交。
那段时间,对于别人开口求帮忙的事儿,我从来就不会拒绝。小到千八百字的策划,大到三五千字的论文,我都毫不犹豫地提供无偿帮助。
我以为,只要自己这个“中央空调”始终保持冬暖夏凉,周围的人就总能想起我。事实上,他们确实经常想起我,只不过大多都是在需要我帮忙的时候。
那时的我,虽然很热心,却并不傻。我知道,我认识的同学看似很多,人脉看似很广,但其实真正交心的人没有几个。就像一片烛火,虽然照亮过很多地方,却也只有在深夜的黑暗中才会被人想起。
于是,在大一下半学期,我退掉了所有社团,并重新整理通讯录,只留下30个人的电话号码。那些点头之交的“熟人”少了,但一起走心聊天的人却明显多了。
02
一次,和几位认识的国防生一起吃饭。
见面时,“好久不见”没有从我们任何一个人口中说出。因为久别重逢,重要的是重逢,而不是久别。
在饭桌上,我们喝了点酒,聊了很多。他们说:“以后没事儿常联系,有事儿就随时招呼一声”。我说:“你们也是”。
其实,这样简单的对话,我听过很多。但在他们身上,我却始终坚信不疑。
告别时,我们每个人都给了彼此一个拥抱。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拥抱可能有过很多次;但对我而言,却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那个拥抱,让我记住了这么一群挚诚的人。虽然这两年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但我从来都不曾忘记。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像一壶陈年老窖,时间越久,酒味越浓。有的酒会成为你的软肋,有的酒则会成为你的盔甲,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03
大学毕业前,我整理了大学四年的文学作品,有的是已经发表过的,有的是尚未发表的,编入《南城以北》一书。
那段时间,我白天实习,晚上则校对排版、修改文章。然后用自己积攒的稿费,印出几十本书,送给了大学的老师、同学和好友。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曾有学者做过一项研究。一个人在一生中,同时交往的朋友数量极限,大概是10个、30个和60个。我们以自己为中心,延伸出三个圈子。
第一个圈子离自己最近,大概有10个人,这些人是我们社交的安全底线;第二个圈子离自己稍远,大概有30个人,这些人是我们偶尔联系的好友;第三个圈子离自己最远,大概有60个人,这些人是我们不怎么联系的人,但偶尔想起来还会有些印象。
我送书的范围,恰好是50个。送书的意义,不是为了让他们记得我,而是我想让他们知道,他们都还在我的圈子里面,是我一直记得的人。
所以,我们在习惯“索取”别人的真心之前,自己也要先做好被别人“索取”真心的准备。如果别人什么都不说,我们也什么都不做,那些所谓的“人脉”,其实最终都不过是一纸自我安慰的谎言,仅此而已。
再有两天,就要过年了。当你看过这篇文章,记得添加一份备忘录,问问那些你关心的和关心你的好友:“嘿,你还好么?新的一年,我们都要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