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作为一名翻硕专业的研究生已经一个学期了,对于翻硕的认识,亦是越发深刻。接下来我将谈谈自己一个学期下来的深切感受。
翻译硕士,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上”。作为一个俗人,曾经在我的认知中,翻译硕士直接等同于“高大上”,读了翻译硕士,我便可走向人生巅峰,从此人生无忧。当初,我就抱着这么个心态,考试、入学。当我得知自己被录取,那份喜悦,那份幸福,最终成为了入学后的幻灭,反差之大,可想而知。入学后,我努力调整了一个月才完全接受了翻译硕士给我带来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第一个月,可以说手忙脚乱,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自己不是在上课的路上就是在上课,要么就是为了上课而准备,做不完的翻译,写不完的作业,仿佛一夜回到解放前(也就是高考冲刺期),考研似乎也没这段时间累,于是,内心开始抵触,无心向学,又迷茫了几天。这几天我开始抱怨、自怨自艾、说不得骂不得怼不得,满满的负能量,无处排解,不愿说话,也不愿联系任何人,我觉得我的理想背叛了我,它变了模样。直到有一天,无意间翻到了一个小册子,那个小册子记录着考研期间我写给自己话,在那本小册子上我看到了当初踌躇满志的自己,那么鲜活有朝气,我开始反思,最后我发现的不是变了的理想,而且自我扭曲的现实,是自己把考研当做了一劳永逸的工具,但却忘了舒服是留给幻灭后的慰藉,理想追逐的路上没谁不是负重前行。于是我问自己,除去外在因素,当初为什么选择翻译?差距如此之大,坚持还是放弃?答案是,认知有差,但兴趣不会骗人,我热爱着翻译。所以我甘愿接受这种差强人意。
转变了思想,也找回了兴趣,我真正意义上的翻硕生涯也就此拉开了帷幕。少了抱怨,少了自怨自艾,我多出了时间去思考,去反思。我决定先给自己定个大方向,因为有了方向,就有了奔头。我爱文学,也爱翻译,所以我给自己定位到文学翻译。我开始看文学类书籍,就只看文学类,其他类别的翻译,除了强制性的作业,几乎不再涉足。我认为,只要是翻译就都是文学翻译,学习翻译要专一,不然翻译出的东西就会四不像。老师说,翻译就是个杂家,虽不强求样样精通,但也不能一窍不通。刚开始,不以为然。随着接触到的翻译越来越多,越来越杂,我发现自己进入了另一个瓶颈,就像我们翻译的理论书中写到的那样——误以为文学翻译就是翻译本身。很庆幸,老师为我们选择的教材,让我及早的醒悟过来!接下来,我开始认真对待每一个类别的翻译,看的书也不仅仅局限在文学类书籍,我发现对比以往的翻译,我的翻译真的舒服了很多。
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名跨专业考生,我有一个很致命的缺点——口语能力。因为没有系统的学过发音,当课上老师指出我送气音有问题时,我很迷茫。什么是送气音?送气音是什么……自尊心不容许我在课堂上问如此弱智的问题,所以我带着心里的疑问,煎熬到下课,说来惭愧,研究生的我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送气音……接下来的每一天,我开始玩起了每天晚上消失的戏码,每天晚上我开始在宿舍楼下找个偏僻的地方,读韩语,只要是韩语就读,直到入冬,天实在是太冷,风又着实的大,在宿舍又怕影响舍友,我便暂时终止了发声练习,改为了听韩文广播。有人说,语言学习需要天赋,而我虽无天赋,但也坚信笨鸟先飞。我从不觉得“笨”是一种耻辱,我反而觉得“笨”是对努力的加持,因为“笨”,所以更努力,越努力越幸运。
一个学期下来,我虽然没有磨砺出炉火纯青的翻译技能,也没有锻炼下巧舌如簧的口语才能,但这也只能代表我的进步空间,而不是终点立碑。所以,我不会因为前路漫漫,就中途放弃,也不会因为进步缓慢,就停止脚步。一点点进步,一点点向前,终点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