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正在为目标而苦恼?所思所顾之物,它们值得你舍弃一切,为其奉献一生吗?它们真的能带给你意义感吗?或者更实际的,现在的你能为它们做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白岩松老师在“一刻talks”上分享了他在每一个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感悟,也许能让困惑的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01
30岁做减法,做适合自己的事
人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总是拼命地做着各种尝试,寻找着适合自己的生活。虽然不是不可,但一定要切记,到30岁,就要开始做减法了。要知道,你并不是所有的事都适合,也不是适合你的事情都该做。
“适合的事情”就像一根无形的绳索,牵引着你前行,但若同时有多根绳索,把你拽向不同的方向,这些适合的事情就会变成一种束缚,把你拴在原地。”
年近三十的白岩松,已是三个节目的制片人,同时也是央视的当红主持人。但2001年,白岩松决定停掉自己主持的节目,放弃了升迁为主任的机会,并专注做新闻。如今,他虽仍是一名本科毕业生,一名“同事级”的一线记者,却已成为西联大的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的代表人物。
年轻的时候,白岩松也曾认为,自己应能胜任所有,得到所有,也曾对缺陷非常敏感。但缺陷总是不可避免的,接受缺陷,才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02
40岁困惑,寻找生活的意义
而到了40岁,就是一个困惑的年龄了。三十多岁的时候,人们往往一直在追求物质生活,而到了40岁,大多数人在物质方面也已经充裕了,便会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自己所做的事情,对于自己,或对于这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是否有意义?
你可能会发现,无论自己再怎么努力,烈日之下依然存在阴霾。疫病天灾,或是社会的灰色地带,都让你感到不安和恐惧,都让你对当下的幸福产生疑惑:
如果我的幸福如此空洞,我又能为向往的幸福生活做些什么?
白岩松将这种困惑归咎于“道德赤字,人性亏损”。这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层面的现象——换而言之,它很难被单个个体所改变。你当然可以选择去挑战它,去改变它,就像最近爆火的环保女孩Greta Thunberg一样。但请记住,当你觉得成功遥遥无期,力不从心的时候,退一步,调整心态,独善其身,其实也是一种办法。
03
50岁很好奇,我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当你跨过这些困惑,也已年近五十了。这时候,你的关注点重新回到自己身上,50岁的你重拾了当年的好奇:好奇自己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活着?
这种好奇源于50岁时的三个现状:
对过去充满怀念,对未来充满希冀,却又对现在的生活充满固执。
这时候的人非常扭曲,他们像80岁的老者那般,羡慕着身姿矫健的年轻人;他们又像20岁的青年那般,觉得自己的事业可以蒸蒸日上;同时,他们也有着50年的人生阅历,用50岁的方式处理着各种事务。
然而羡慕与失落并存,希冀和失望常在,如此对待生活,你只能在这一成不变的日子中逐渐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所以,白岩松对五十岁的人的忠告是,善待当下,保持好奇。
就像陈奕迅的歌《苦瓜》中的那句歌词:
真想不到当初我们也讨厌吃苦瓜,今天竟吃得出那睿智愈来愈记挂。
很多过去的东西虽然值得怀念,但放到现在,却又是另一番风味。无论几岁,你的今天永远是崭新的,认真为今天而活,才能不留遗憾。
另外,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也能让你的今天变得更新鲜。要谨记,在你累积经验的同时,社会也在发展。世界为你提供了足够多的新事物,你的经验仍然有累积的余地,你的方法也仍有创新的空间。所以,请不要放弃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