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2.1社会推理章节读书笔记)
快手与头条的快速崛起
2011年诞生经历转型与更名成为如今的快手,用户量超4亿,日活跃用户数4000万,成为仅次于微信、QQ、微博的第四大社交平台。
快手创始之初,QQ空间、微信、新浪微博是时下最火爆的三款社交软件,QQ、微信已经将通讯社交做得非常好了,没有太多上升的空间,于是快手创始人宿华决定把快手做成社交媒体。而当时唯一最大的社交媒体是新浪微博。无论是文字、图片、长短视频、PGC、UGC,都是微博最擅长的事情,快手想要发展,很显然要避开微博的方向。而微博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是依靠明星和粉丝的关系维护。
于是快手就将用户定位在了普通人,放眼当时的社交媒体,也只有以短视频作为主体且定位在普通人的是一块空白,快手今日的成绩与当时的契机与定位是密不可分的。
2012年创建的今日头条,与快手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很年轻,发展迅速且用户基数庞大、用户日活指数高,值得一提的是,这二者的软件内容推荐与运营都不是人为决定的,而是依靠“算法”(也就是让机器去“观察”与“推荐”)
今日头条张一鸣曾说,“我们确实不应该介入到(价值观)纷争中去,我也没这个能力……如果你非要问我头条的价值观是什么,我认为是——提高分发效率、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这是最重要的。”
“人”红是非多?
恰恰就是因为头条和快手的这种依靠“算法”运营的模式使其常常遭到非议。低俗、简陋、粗糙等等一系列词汇被一些知名人士或者普通网友用以评论它们。
比如2016年6月X博士发表文章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真相 将快手第一次抛到公众视野当中,在X博士看来,快手上充斥了海量的底层用户,他们拍摄并上传了低俗、简陋、粗糙的内容。这篇文章发布后,让外界震惊于快手的用户量之大、内容之猎奇,快手立刻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并深陷质疑当中。
《社会心理学》剖析“毒舌”与“负负得正”
(这里根据《社会心理学》社会推理的角度来分析X博士的认知。他从见到一些所谓“低俗”的视频开始就认定了快手上充斥着诸如此类的视频(心理学上叫做事先预期);然后根据他的认知再去收集“证据”并成功找到很多佐证来证明这一点,而这个时候他可能忽略了这部分所谓“低俗”的用户在高达4亿的总用户量中的占比是多少(信息中的偏见);假如快手用户的数据显示该部分用户在所有用户中只占一小部分,那么这个时候X博士对此的认知来源于他所看到的其中一些令他大为不解的生动、鲜明的个例,心理学认为当人们既面对统计数据,又面对与之相对的具体事例时,这些事例往往更加能够影响人们的判断即使统计信息更加准确(信息取样))
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件事的看法或者观念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对这件事的主观臆断,或者说是不准确的社会推理,比如这两天又重新“火”起来的凤姐,比如头条和快手的饱受质疑,价值观这个东西,只要没有违法越界,谁又能说得清孰是孰非呢?
比如宿华看来,用户分布是自然形成的结果,它真实反映了中国人口结构,快手短视频投射了真实的社会行为。
再看为什么快手因为X博士的文章所揭露的负面消息会给它带来如此巨大的关注度。“社会心理学”中有这么一句话,在作出判断的时候,负性的信息比正性的信息占有更多的比重。也不难理解,想想我们的很多生活场景,为什么娱乐圈很多明星都要靠绯闻来炒作,道理都是相同的。负面消息越多,可能骂声也越多,但是换来的是超高的关注度以及超多的流量。
责任与克制
张一鸣说,今日头条不模拟人性,也不引导人性,你们文化人给了我们太多深刻的命题。
头条与快手的定位都是普通用户,世界是多样化的,用户是多样化的,什么好什么坏,什么高雅什么庸俗,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理解,所以他们克制将自己的价值观通过平台强加给别人。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不会把控平台的信息流入,打击特别低俗的信息也是他们一直在做的事情。但是用户是千差万别的,很多信息是否定位在低俗,可能衣着光鲜的白领阶层和面朝黄土北朝天的农民阶层认知是不一样的。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我们的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可能很多时候信息更迭太快让我们晕头转向,可能很多时候舆论导向让我们不明就里的跟风批判,我想说的是,己所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