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路军的创始人是陈铭枢。
陈铭枢1889年出生于广东合浦县(今属广西北海合浦县),比蒋介石小两岁。陈铭枢的父亲是个秀才,按理说小时候生活应该不错。不过很不幸,他的生母死得早,继母不是善茬,小陈的童年过得是战战兢兢。
用他的话来说,吃饭时得在门缝里看到爹娘和弟妹都坐下来后,才敢上座,并且经常不敢吃饱,因为多添饭有可能被挨骂。有时候犯错误了,被关到满是老鼠的黑屋子里,嚎哭一整天也没人理。
虽然经常受欺负,但小陈颇有同情心。十三岁那年,他在山洪爆发时,跳进水塘救了一个放牛娃,而自己却差点因力竭被淹死。有意思的是,这个放牛娃长大后成了强盗,还经常向他外婆家勒索,弄得舅舅们一度对他很有意见。
因为父亲的关系,陈铭枢自小有条件看了不少的古书,有一定的旧文学基础。书籍是心灵最好的慰藉,离开苦难的童年,走出家乡,走向广大的世界,成为陈铭枢从小的志向。
他并为此努力。十七岁那年,他听闻在广州的广东陆军小学招生,于是想办法讨了二十块钱,一个人坐船到广州报名,并顺利通过了入学考试,成为了陆军小学二期学生,开始了他一生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在陆军小学,陈铭枢遇到了十九路军的“二股东”,同学蒋光鼐。
蒋光鼐是东莞虎门人,比陈铭枢大一岁。与陈铭枢不同,蒋光鼐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爷爷和父亲都是举人。其父蒋子敏在北京做过官,参加过甲午中日战争和广东同乡康有为搞的公车上书,是一位颇有眼界和气节的干才。
不过蒋光鼐15岁时,父亲就在北京去世了。他自此感受到家道中落的心酸,立下了重振家业的决心,从东莞师范学堂考上了陆军小学。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蒋光鼐聪敏好学,性情温和内敛,但又有倔强的一面。在陆军小学时,保守的乡下族亲见他剪了辫子,大吃一惊,因为蒋的祖父辈均是大清举人,蒋剪去辫子,视为对大清不忠不孝,于是对他纷纷指责。
没想到一向温和的蒋光鼐这次极为倔强,他对指责的乡亲们说,故土养育之恩,不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但如果一定要他拖着辫子,他就再也不回来了。
可见,在大是大非面前,蒋光鼐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在陆军小学堂时,邹鲁(后曾任中山大学校长)、姚雨平(后曾任辛亥革命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张醁村(后曾任陈炯明的军务处长)等老同盟会成员在学校秘密发展会员,进行反清活动。
陈铭枢入学不久,认识了一个同是客家人的师兄陈汉柱,并且通过其介绍,加入了同盟会。他思维敏捷、演讲能力出众,很快成为了学校的积极分子,将同学蒋光鼐、李章达,后来陈李济的老板李朗如、小师弟邓演达等介绍入会,成了学校同期的“会员大哥”,初步展现了较强的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
虽然陈铭枢暗自里积极宣扬革命,但在老师们面前却表现得憨厚听话,比如光绪皇帝死后全国戴孝,同学们当中,只有他还留着辫子结在帽里,这样连校长黄士龙也认为他是个老实人,从不怀疑他会在背地里会“搞搞震”。由此可见,陈铭枢初出茅庐便有谋事老辣的一面。
十九路军的“三股东”蔡廷锴,比陈铭枢小三岁,出身于广东罗定一个普通的贫农家庭,只读过三年私塾。陈铭枢和蒋光鼐在陆军小学的第二年,十五岁的裁缝蔡廷锴已经结婚了。
因为这一年小蔡在赶集时看到街上的招兵广告,试图通过当兵改变修理地球的命运,以致茶饭不思。其父惊慌之余,赶紧给他张罗了门亲事,以打消他这个念头。
结婚后,蔡廷锴倒是安心做了两年裁缝。不过在困窘且乏味的乡村生活下,他最终还是下定决心,瞒着父亲在当地报名做了一名大头兵,时为1909年。这样算起来,蔡廷锴的军龄是三人中最长的。
蔡廷锴发育得早,人高马大(身高1.84米),同事们都叫他“高佬蔡”,他不仅训练认真、服从管理,还会帮领导缝补衣服,入伍两个月就升为了一等兵,每个月的军饷比做裁缝还多一倍,真是理想与收入兼得。
正当蔡廷锴在清军兵营乐滋滋地对未来充满幻想时,他的父亲不幸染上了鼠疫。家里缺了顶梁柱,他不得不辞职回家主持农活,闲时还得上门缝补衣服补贴家用。
蔡廷锴在老家踩缝纫机时时,1909年夏,陈铭枢和蒋光鼐在陆军小学毕业,踏上了省外求学之路,升入了南京陆军第四中学。
两年过去,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消息很快传到南京,陈铭枢组织了一群同学在学校外的菜园开会,这群精力旺盛的革命青年,决议抓住历史性的机会,逃学去参加革命党的战斗。
(未完待续,竟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鼓励吧。关注我,欣赏精彩的民国史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