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奕欢君
一周前的一个下午,在图书馆里看小说,看的有点困了的时候,想着带着耳机听会儿歌,趴桌子上休息一会儿,正当要趴下的那一刻,迎面走过来一个姑娘,抱着两本书坐在了我正对面的位置上。
出于人本能的好奇心反应,我抬头看了一眼姑娘,姑娘也本能的抬起头来,看了我一眼。先是有点陌生的错愕,再然后对着我淡淡的微笑了一下。
对于两个毫不相干的陌生人,不知道姑娘为什么会对我突然微笑,在我的意识里,我一直把那个微笑理解为一种礼貌,恰巧介于熟人与陌生人之间那种初次见面的友好感。
可能是这个微笑的作用吧,瞬间,我也对这个姑娘生出一种莫名的好感。
当时本来有点犯困的自己,刹那间,大脑的疲倦感也消失殆尽。
然后,我摘下耳机,继续拿起我的书看我的小说。
下午两点多,窗外的阳光从透明玻璃窗反射到图书馆的大厅,阳光线条刚好折射到姑娘的脸上,那种认真看书的样子,配上姑娘那棕褐色略带波浪卷海藻般的头发,再加上刚步入初冬的这个季节,整个状态都给人一种慵懒且惬意的感觉。
不知怎么地,毫无征兆间的,脑海里忽然就蹦出“温柔”这个词来,而用“温柔”这个词形容那个姑娘,彼时觉得再恰当不过了。
而我也因此,莫名其妙间的,竟也觉得“温柔”这个词随着成长突然变得有意义来,又越发的喜欢上了这个词。
不过这里所说的温柔,不单单是指一个人性格上,说话语气上的温柔,而是蕴藏在生活的一种状态之中。面对生活的那种淡定与从容,对周遭事物的安静与平和,软绵绵的感觉,就像秋天与春天的那种温和,不那么张扬,也不那么强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情不自禁间地感慨一句:“成长的一种过程和迹象,或许就是学会【温柔一点】”。
而二十岁以后的年龄,我们是可以试着让生活温柔起来的。
01 .
20岁以后,可以“温柔”一点,
把自己的抱怨收起来,不给身边的人制造一些不必要的负能量。
“克制”这个词,是我近一年来深有体会的词,而成长的一种标志,就是学会克制,克制自己的冲动,克制自己的情绪,包括那些性格上,天然生成的坏脾气和矫情。
以前,我是个极易消极悲观的人,会把大部分事情的结果都设想到不好的那一面。然后,和朋友在一起吃饭聊天谈心的时候,又习惯把那些不好的一面吐槽给身边的人,总觉得这样的吐口水能让自己得到一些心理上的安慰与平衡。
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情绪上的抱怨有什么不好的,只是纯粹的以自我情绪释放为中心,感觉说出来了这些消极与低落,那种心里上的落差就会平衡一些。
这种状态持续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我发现,这样的吐口水与抱怨并没有缓解我心里上的那份落差,反而让本就消极的自己变得更悲观起来。
之后才渐渐明白,其实所谓的吐口水只是单纯地想在人群中寻找一丝身同感受的安慰,祈求别人能以旁观者的身份理解你的那份不平衡。
然而是,身同感受,大多数的人是不会完全理解的,毕竟别人没有经历过你所经历过的,也不是你自己本身。
生活还是需要正能量的,总把自己的消极与悲观,情绪低潮的那一部分释放给别人,确实让人不那么喜欢,时间久了还有点让人反感。
成年人的世界已经很糟糕了,没人会喜欢再去听到更多的抱怨和负能量,而不给身边的人制造一些不必要的负能量,也是一种尊重和礼貌吧。
那就坦诚一点吧,这个世界上,有些情绪本就该需要自己消化的,就像有些话,真的没必要拿出来,再娓娓道来告诉所有人。
当意识到这一点,现在的自己,再和朋友一起吃饭聊天的时候,也会刻意的在心里提醒自己一句:要学会克制。
然后小心翼翼的收起那份敏感和脆弱,那些能独自消化掉的情绪和低潮,能不说就不说吧。
生活有点丧了的时候,也学会了闭口不提,点开了的对话框,却也什么没发,朋友圈的动态,倒也觉得没必要了。
而这,也是生活状态上的一种“温柔”吧。
02 .
20岁以后,可以“温柔”一点,
面对周遭事物,好的坏的都从容平和一点。
“平和”是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想去学会的词,不过做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甚至觉得这个词是带着些份量感的,真正的平和,是要在经历过一些生活的大起大落后,最后经过时间的打磨,沉淀出来的那种不加矫饰的从容与淡定。
上次和朋友出去玩在一起感慨,朋友问:“你有没有觉得,我们长大后,变得越来越不快乐了?”
我笑笑说:“那可不,变得患得患失,焦虑不安,就连情绪上的脾气,都变得易暴躁起来。”
朋友哈哈一笑,说:“我想做个平和一点的人,把人和事能看的简单些,让自己活的不必那么累。”
好像是这个样子的吧。
这样说,也不是说那些平和的人没有烦恼什么的,只是觉得他们这些人,在面对一些事和一些人时,能更好的处理好那些情绪上的波动与起伏,好与坏,喜与悲。
告别时不会大哭,遇见时也不会大笑。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活得更随性,也更坦然。
一直都觉得自己是活得有点拧巴的人,在有些人和事面前,看的太过重要,又太在意结果,拿不起又放不下。
比如,和一些人失去联系的时候,一边在意着这段友情想着怎么去挽回,一边又无奈着感叹成长或许就是少不了的告别。
再或者,当下定决心认真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一边担心结果怕失败想放弃,一边又不甘心去半途而废。
而每次面临这样的双重选择时,都让人挺纠结的。
这个时候,倒是想做个“佛系生活主义者”,或许会活得更轻松一些。
把一些成败与结果看的淡一点,不那么重要,不对自己要求那么多,也不去过分的计较得与失。
面对生活,好的坏的全盘接受,不大喜大悲,不大笑大哭,没有太多的瞻前顾后和挣扎纠结。宠辱不惊的去面对这个世界的人和物,走的坦诚一点又驰骋有度。
也不为往事道歉,以一种从容平和的心态,轻装上阵。或许这也是一种“温柔”吧。
03 .
20岁以后,可以“温柔”一点,
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生存模式,沉下来,安静地做你自己。
最近在看周国平的一本书《安静》,里面有讲到“安静”这个词,看完整本书后,对“安静”这个词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很欣赏一种人,那种不急不躁,不争不抢,慢慢的感觉。
世界在快节奏的前提下变得戾气起来,仿佛我们也在跟着世界变得戾气起来。
以前,很喜欢喝鸡汤,也喜欢写鸡汤,可能是喝的多了吧,久而久之,就没有味道了。
拿我自己来说吧,这些鸡汤好像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大的改变,没有拯救自己的懒惰与拖延,也没有摆脱迷茫与焦虑。而它之所以好喝,是因为我们总以为在看过那些鸡汤之后,自己也有可能成为鸡汤里标榜的那些励志人物。
自从开始写东西以来,朋友圈就多了一些很多不认识与之不相干的陌生人。
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吧,每次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大家分享的心情与文章,那些千篇一律的鸡汤似说教,所有人都在用同质化的观点告诉你,要努力,你才能得到更好的。
换做是以前,一定会有热血沸腾的感觉,不知道是鸡汤说教听的太多了,还是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减少了的原因,现在倒想看到一些慢节奏的东西。
这样一来,反而倒是更羡慕那些把自己活的更温柔的人。有喜欢热爱的东西,又能默默地坚持,一路走来,频率不用那么快,但又能在路上保持着自己的固有节奏。
拥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和小确幸。
生活不那么张扬也不那么强势,不去刻意的去追求某种牛逼与伟大,也不去用大部队的观点为自己定标准,你有属于你自己的审美与选择。
得到的是那份属于自我的充实与自足。
当所有人都在打着励志的旗号告诉你要怎么努力的时候,你能慢下来,适当的停下脚步,想一想每一次的出发是为何而出发,尊重自己内心活动的充盈,不去追随别人的步伐与频率,也不必去羡慕别人过的有多好,你有你自己的生活节奏与基调,一份属于自己的生存模式。
安静沉下来,少一点世界浮躁的戾气,用慢一点的基调,做一个真实且温柔的你自己。
这,也是一种生活本身的温柔吧。
最后,
还可以带着点对人和事的感激,认真地生活,用心发现生活细节里的每一个惊喜与感动。用心去爱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才会反过来拥抱你。
“温柔”是个好词,二十岁以后,想学着温柔一点呢。
写给自己的22岁,晚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