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授权
文集:品读《三国志·姜维传》番外篇
文集:谷离子 —— 品读《三国志·姜维传》
前情提要
上一期,姜维策反钟会成功,扳倒邓艾,大权在握,却功亏一篑,身死成都。
姜维施计离间邓艾和钟会,却早已掉入司马昭设下的局,蜀汉复国之梦功亏一篑 —— 品读《三国志·姜维传》第二十九期
本期,我们看看历史评论家们对姜维的评价,以及谷离子的评论。
陈寿论姜维
与钟会在成都军变失败,姜维62岁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昔日,他从天水郡一同带到蜀汉的好朋友们,都相继去世了。
其中,梁绪做官最高至大鸿胪,尹赏至执金吾,梁虔至大长秋。
陈寿写完姜维传之后,在末尾添加了一段自己的看法。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 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很明显,陈寿客观认可了姜维文武能力,以及人生理想,但是他认为姜维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有点偏激,导致过度消耗国力,而在某些事情上有些犹豫和不周全,最终导致了悲剧。
随后,陈寿又引用了老子的话,说治理国家就像制作料理一样,必须精确而细致。姜维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所谓人无完人,哪怕是诸葛亮,也没法做到。
所以,我认为陈寿其实在这里是明损暗捧姜维的,只不过作为一名降国的官员,为保全自己,或许无法再说更多。
郤正论姜维
陈寿除了加入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引入了郤正的评论。
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姜维身为大将军,平时不攀比不虚荣,也没留下什么钱财,没有纳妾,也没有什么其它的娱乐。
衣服和马匹都是随军发配的,从来不暴饮暴食,十分节制,做官得到的俸禄,都用完,没有存款。
姜维自己说,这些东西足够我生活的,不需要更多。
后人评价他,时常以胜负成败为标准,都认为姜维投靠错了主人,最后身死族灭,这其实是对他的过分挑剔,并非《春秋》里所说的褒贬之义。
郤正认为姜维爱学而不知疲倦,勤俭节约,当为一时的表率啊!
孙盛论姜维
后来,裴松之加入的注释里,还引入了一些偏激的意见。
例如,孙盛就将姜维贬低的一无是处,狂喷郤正的评论。
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于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
孙盛认为一名君子忙忙碌碌一辈子,忠、孝、义、节,这四点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姜维成名于魏国,却投靠蜀汉,这是不忠。抛弃母亲,保全自己,这是不孝。反攻魏国家乡,这是不义。身败而不殉身,这是不节。
当姜维身为大将军,没有实行德政,屡次出兵让蜀汉兵困民乏,身居要职,却没能守住关隘,这是无勇无谋。
简而言之,孙盛认为姜维完全不具备“忠孝义节智勇”的特点。
干宝论姜维
东晋干宝也说,
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锺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姜维贵为蜀汉的大将军,国家灭亡并没有让他屈服,而是死于钟会的叛乱,真是太可惜了。
该死的时候,没有死,不该死的时候,却不幸身亡。
作为古时的刚烈之士,他临危受命,视死如归,并非不愿意赴难,而是他深刻地知道人生苦短,怕无法实现人生理想啊。
谷离子论姜维
哎呀,终于轮到我了。
翻了翻亚马逊的图书频道,搜索一下“姜维”,得到的结果是让我十分诧异。
我仅仅搜索到了一本日本人写的姜维传,还没有中文版的。
实话实说,单从《三国志》记录的人物列传来说,褒贬评价分两极的人物恐怕也只有姜维了。
之所以吸引我去思考姜维的人生,正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充满着矛盾的人生轨迹。
也不知道是何时,我脑子里突然迸出了一个想法,“姜维的人生是多么好的一出戏啊。”
既然,没有人来分析他,没有人来认识他,那就我自己来。
让我用我的双手来谱写姜维的故事,塑造一个丰满而励志的人物。
也许,这需要很长的路走,但是我坚信这就是我的历史使命。
下期预告
Never Say Goodbye。
我将从研究姜维人物本身,开始拓展到研究姜维活动过的地区,如甘南、汉中、成都等地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
这一切将记录在另一本文集。
各位读者,我们另一个世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