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的课程进行到第三个阶段,这个单元里说了一个让我思考的话题——关系
什么是关系,词典里的解释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其实我学习这个课程和看文章的你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到这一刻,我要和你分享这个课程,这样我们才生产了关系。
关系不仅仅是人际关系,还有你和时间的关系,你和空间的关系,你和事物的关系等等。
没有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关系里的人总是一起出现,相互定义,相互成就。
再说关系之前,再来思考一下什么是自我?
自我存在于关系中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自我”都是独立于任何之外的,是一个绝对独立的自我,相应的,我的想法和行为背后,就是我的个性的反应,这个自我决定了我会怎么想怎么做。如果我们的行为出现了偏差,那就一定是这个“自我”出现了问题。
那从这一刻开始我们换一个视角来想想什么是“自我”,把这个我放到一个关系里。
仔细想一想其实并没有一个单独的自我,每一个关系里都有一个不同的自我。这不是你的个性决定的,而是所处的关系决定的,是所处的关系决定了你的想法和行为。
那为什么我们要站在关系的角度看待自我和自我发展呢?这是一个递进的层次。
第一,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
家庭有家庭关系,工作有工作关系,就算在餐厅咖啡店和边上的陌生人也有关系。那独处的时候有没有关系?当然有了。独处时你和空间就有关系。你在家你会不洗头不化妆,很随便很放松,但是出门见客户你就不会,因为你知道你走出这个们你就不能是这个状态,这就是你默认了一种关系。是关系界定了你独处的空间在哪里。所以关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第二,在不同关系中,你的自我是很不同的。
很多人在描述自己的性格时都会说,我在熟人面前是话痨,在陌生人面前是哑巴;还有很多人在公司是劳模,在家是懒汉。这些外向的你,内向的你,勤快的你,懒惰的你,都是你,只是这些是不同关系中的你。
有一句话是说,时势造英雄。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一些人的聪明才智被激发出来的。就是这一个特定的环境关系之下,发展出来的不同的自我。
第三,决定你行为的是你所处的关系,不是你的个性。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妈妈很严厉在管教孩子,这时老师打电话来了,这个妈妈接起电话一定会非常有热情和礼貌的来回应老师的电话。一边是严厉的妈妈,一边是礼貌热情的妈妈。两个反应都是妈妈的自然流露,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从关系的角度来想,这就是妈妈在“亲近”和“疏远”关系里的不用表现,这两种关系的差异导致妈妈会有不同的状态。
第四,是关系的视角会让思考问题的视角发生重大的转化,一些看起来无解的问题有了合理的答案。
有的时候我会接到一些客人的急单,每每接到急单我就会特别急躁。为什么呢?我在急躁什么?因为我总是担心时间不够,做不好。做不好又会怎么样?会降低客人对我的评价。哦,现在我知道了,我其实是担心这件事发生后这个评价对我们这个关系的影响,这就是从关系的视角看待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从“关系”的视角出发思考自我?这样思考有什么好处?
有时候妨碍我们改变的,正是我们头脑里那个很顽固的“自我概念”。可是,如果从关系的视角理解把自己放在不同的关系中,是不是可以更好发现不一样的自己呢?
把给自己贴的标签都拿掉,那些“内向”、“自卑”、“平凡”的标签会让你把自己框定在那个关系里,反思一下是不是正因你把自己框定住了你才会有这样的行为产生呢?也许去掉这些标签,把自己放在一个新的关系中你可以寻求一种能让自己变现更好的关系。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