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以下感悟属所有参与本次读书成长沙龙伙伴的集体智慧。
事件:金秋叶落、阳光明媚,十余名同修如约齐聚沙龙,同读经典,共悟人生。
感觉:喜悦、忐忑——和平——喜悦
上篇: 尊重分(阳子主持解读)
原文:“A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B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心得感悟】
供养。A、B句为递进关系。随说是经,即随缘说法。A句意为 :任何地方、时空,只要是随缘说正法甚至只说四句偈,都会受到一切众生的供养,活出自在喜乐状态。佛塔庙即人人本有的灵山塔,供养实质上是对自性、觉、三位一体觉(觉察者、觉、觉察对象)的供养。供养包括身口意3个方面。
1.意供养:佛即我,供养的核心。诚心正意,以佛眼看世界。每个当下,潜意识中都视自己和众生就是佛,和而不同、本自具足、本自圆满,发平等心、恭敬心。
2.身供养:如佛一般行动。时刻以我就是佛的视角来对待自己和众生,每个当下带着觉知用行动礼佛。做到三礼:一是礼正法,待正法如佛喻。面对阐述生命真相的古圣先贤经典及教导,欢喜受持、依法修行;二是礼自己,待己如佛。爱惜自己的身体,听从身体的语言,作息合度。行住坐卧中均保持觉知,如佛一般在世间行走,带着觉知去行动,知行合一,即在和平、喜悦、兴奋的状态下行动;三是礼众生,待众生如佛,直至灭四相。推己及人,爱众生如爱己,随感而应,身体力行,为众生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
3.口供养:一是诵读经典,如读己心;二是对自己言语保持觉知,说利益众生、滋养生命的话,不说让自己及对方感觉不好、拉低能量的话。
综上所述,供养即是从众生最易造业的身口意三个方面来践行“善护念”。
B句:进一步讲,只要受持读诵,任何人都能成就无上正法,自在人生。有经典之处,即有佛,因金刚经就是佛的教诲。
1.受持:知行合一,明心见性。
2.修行层次:见闻转诵<悟法解义<依法修行,我要成佛<本自具足,佛即我
3.圣人了心:圣贤基本特征——极乐。
面对外在境遇的变化起心动念,感觉不好时,觉知自己是追求做事,还是做事时的感觉。
干的都是一地鸡毛的事,觉之,则鸡毛平等。
任何当下,觉都在场,佛都在场,本自圆满,如佛塔庙。
凡是发生有碍,皆因有我。随缘消旧业,不复造新业。
4.大家都一样时,易造共业。
5.评判:评判、语言是感觉的走狗,只要看到情绪主人一出场,立马上去帮忙,开始外指,指责评判。
6.佛经上是否可以写字:
1)做什么不重要,关键在于做的时候内在感觉如何。
2)佛经本身写的就是佛所说的正法、佛意,是佛对众生如何离苦得乐,活在自在喜乐状态的教导,学习佛学经典时心有所感,想在旁边写心得或老师同修分享的应心体悟,就是内在佛性在起作用,也属佛意。
3)众生是佛,因此是佛在经上写字。人经合一,二者无别。
中篇:八段锦 茶歇
静心放松、喜悦交流
下篇:《传习录》陆澄录
一、问:“后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乱正学”。先生曰:“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心得感悟】
1.法无定法。圣贤的教导都是在用有限表达无限,因为概念一登场,真相就退场。是什么,非什么,名什么。法无定法,只有与当下契合的法才是最适合当下的。
2.勿因指月之手而迷恋手指而忘了月亮,勿迷信前人所述真相,凡事内求,反求诸己,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当下即自在。
3.不要去攀比、炫耀技能、法门,否则离道万里,人生困顿只在眼前。
4.问:写《金刚经》和注《金刚经》的,谁先成佛?王凤仪先生答:行《金刚经》的先成佛。知行合一的人最先活出来。
5.内在越和平外在越悠闲、越自在。徐步走时觉更完整,更和平、从容。内在和平时,觉知力更强,行动更有效,良性互动,轻松自在;内在混乱时,振动失衡则行动无效,再多的行动都无法平衡、弥补内在混乱带来的影响。越动越乱,恶性循环,徒增烦恼,忙的焦头烂额,疲于奔命。
二、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以和平为唯一的目标。日,“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日,“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心得感悟】
1.圣凡皆可成就非凡:“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色空不二。世人皆仰慕圣人的万象森然、举世成就,却忘记了圣凡同心,圣凡同具本自清明的照性。圣人的举世成就只是因为他心明如镜,不住色生心,安于当下,可照见一切事情的因缘果,随感而应,与时偕行,自然而然的结果。心如明镜,凡人也可。
2.时势与英雄:无固定的因果关系,因果只在人心,心镜明否?心如明镜,随感而应,与时偕行而非与时俱进,自成英雄。历史上凡是处理恰当的神来之笔全是当事人在那个当下心如明镜照出来的灵感使然。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三、“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心得感悟】
1.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因为每个人都是佛,本自具足、圆满,能生万法,故善和恶都没有尽头。生活中可从两点做起:一是不断精进;二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个当下,在内在和平的前提下,随感而应,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
善的尽头:至少无我。
2.学习经典及任何事情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体认: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父母是一个家庭非常重要的纽带,父母一旦离去,大家庭就会有解体的感觉,逢年过节团聚的氛围也淡了不少,因此我把每次上坟都视为祭奠故去的亲人并与健在的亲人团聚的机会。每次给外爷烧纸,都会陪外奶说说话,和亲人们聊一聊。平日一大家人各忙各的,难得聚这么全,感觉这样的相聚,其乐融融,真好。昨日回乡上坟,特意带上了母亲,看到母亲和自己的两个亲妹妹,自己的两个姨姨一起聊天时感觉真好,就顺手拍了照。听到外奶说炕太硬再有一条厚褥子就好了,我便随口答应给外奶尽快找一条过来。随心建了母亲家族的微信群,取名叫家和万事兴,并建议母亲到小姨新买的楼房上去坐坐,到了后又叫了爱人、女儿,几家人一起在姨姨家吃了便饭,虽然所有人都没喝酒,也没到过年,但是我却分明感觉和过年一样,很舒服。睡前新建的家族微信群已进来不少家人,感觉真好。一天下来,随感而应,感觉也没做什么,但是很充实、很开心。
四、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已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心得感悟】
1.克己:战胜小我(私欲),能够做真正的自己。绝非压制,而是随缘体验,让其流经,清种消业、格物致知、去我执。
2.“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磨:体验流经,格物致知。始终善护念,方能知行合一,人生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