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梅雨一连下了十来天,在端午节前终于停了。
当我们连日里天天抱怨浸泡在闷热潮湿的梅雨季时,北方的朋友看到了说,我们这天热得要命,好久都没下雨了,你们那能不能给我们匀点雨水。
祖国地大物博,南北跨度很大,气候、地理条件不同,决定了风俗民情上也有差异。
最早认识到这一点,是在北京上军校时,赶上的正是端午节。
那天,我们每人从炊事班领回4个粽子,可挨个拆开,居然全是
红枣甜粽。
我是从小吃惯了母亲包的肉粽子,就问了一句:“怎么没有咸的肉粽啊?”
未曾想,同宿舍的一位北方战友,立马接了茬:“我说你们南方人可真有意思,粽子非得整成咸的,肉包子吧,又非得整成甜的,那甜腻腻的肉包怎么下得了口!你好好想想,这粽子不就应该是甜的吗,否则汨罗江里的鱼儿能愿吃吗?”
弄得我哭笑不得。
实际上,这可不是你觉得我觉得的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土人情、地域习惯也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
拿粽子来说,北方的粽子块头大,形状相对单一,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粽子是甜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配上红枣或者是蜜枣,有的还用豆沙或果脯。为了增加甜度,有的北方人还会用粽子蘸上白糖吃。
而南方的粽子,相对小巧些,形状却是三角形、火炬形、锥形、方形等五花八门。粽子以咸的为主打,馅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还有些会以鸡肉丁、鸭肉丁、烧肉、冬菇、绿豆等调配成的什锦粽。
如今,在流转的岁月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端午节,天南地北各式各样的粽子也品尝过不少。在端阳佳节里,在缕缕粽香间,最清晰最难忘的还是儿时吃上的母亲亲手包的肉粽子。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前几天,母亲就会做好包粽子准备。粽子的主材糯米、粽叶、鲜肉,都是母亲在市场里精挑细选而来的。包的前一天,母亲会将粽叶和糯米在清水中泡好,这样的糯米在蒸煮过程中才会更香更糯,而鲜肉切成大小均匀的块状后,也要浸泡在放好调料的酱油里……如此,第二天包出来的粽子才会更入味更好吃。
母亲包粽子时,我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端张小凳坐在一旁,边欣赏母亲娴熟的手法,边将包好的成品整齐地码成一列。包粽子还是需要技术的,首先要选两至三片粽叶错开折叠成漏斗形状,在漏斗中放一小半糯米,再间次放两三块鲜肉,填上米用手指压紧压实。
我最喜欢看的,还是母亲拿起一根白线将粽子捆扎成形:
只见母亲用牙齿咬住线端,左右手灵巧配合、快速麻利地用线绳将粽子道道缠紧,然后牙齿一顿,线绳一系……整个动作连贯、一气呵成,我还没明白怎么一回事,一只棱角分明的漂亮三角粽便干净利落地来到了我的小手上!
那时,几十户人家都住在一幢筒子楼里,彼此间经常走动。每年粽子煮熟后,母亲都会拿一些让我给左邻右舍送去。邻居们吃了母亲包的肉粽,都夸母亲心灵手巧,味道调得也好!
老南京有习俗,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要吃“五红”(黄鳝、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可按当时的条件,哪家“五红”俱全皆困难,因此彼此间相互凑凑分分,既增进了邻里情谊,也靠近了“五红”目标,真是其乐融融。
庚子端午在即,在这个传统而有纪念意义的节日里,如果能给亲朋好友送上几只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尝尝,那是再好不过了。
如果买粽子回家,南方的朋友,不妨也尝尝北方的甜粽,北方的朋友,可找找南方咸粽的感觉。看看这南北粽子里,究竟藏着哪些不同。
都说万水千山粽是情,不管是南方粽子还是北方粽子,其实馅料里装着的,不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屈大夫的真切纪念吗?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