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六子尧 图片丨网络
Part.1
我还记得,在2018年年底的时候,我整理微信。
在那一年当中,我发了61条朋友圈,平均每个月都有5条,赶上6月大学毕业那会,情绪上头,那个月我发了8条。
有毕业聚餐拍的小视频,有穿着学士服和同学老师拍的合照,还发了很多有关大学回忆的照片。
那一年里,我把朋友圈当成了我的相册,记录了我的大学青春。
2019年,是我来到长沙生活的第一年。
那一年里,我发了36条朋友圈。
独立于家庭父母的自由,初到一个新城市的紧张和新鲜,我在朋友圈里分享着跟朋友打卡的新餐厅,也分享着这个大城市的见闻趣事。
这一年对于我来说,是充满活力,也是充满挑战的一年。
Part.2
2020年的春节,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不少的影响,以至于上半年,我都没有收入。
好在下半年,疫情慢慢好转了许多,我也重新回到了长沙这座城市,我的工作也重新在这个城市中慢慢稳定了下来,也让我在这个城市中度过了我的春夏秋冬。
那一年,我一共发了14条朋友圈,清晨6点公司附近的早餐店,凌晨1点空荡街头的马路边,还有和朋友一起忙里偷闲吃的火锅,等等.......
那天,我在朋友圈里感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如今2021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打开微信我才发现,在这半年时间里,我只发了6条朋友圈,过年那天的年夜饭,年后回长沙的高铁站,和路边随手拍的防疫工作者。
最近的几年里,我发朋友圈的频率持续下降,以至于时常被人问起,是不是过的不开心,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甚至在亲戚朋友想帮我介绍对象的时候,想要从我的朋友圈里找到我的照片,才发现,这半年来,我一张都没发过。
总会有人觉得,那些长时间不发朋友圈的人都过的不太好,可能工作忙碌无心分享,或者是情感不顺和另一半吵架。
其实都不是,那些长时间不发朋友圈的人,他们都有在好好生活。
他们仍然有表达欲,但只是换了分享的方式。
因为他们自己都知道,朋友圈,它不是让人感同身受的地方。
鲁迅曾经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个人情绪的起伏,人生进退的变化,放在熙熙攘攘自顾不暇的人群当中,都不会得到太多的关注。
Part.3
我还记得去年夏天我经历过特别难熬的一天,天气的炎热,导致头晕,中暑,站不稳,简单的和领导请了假,就回了家。
刚到家,想都没想就趴在了床上,没一会儿,手机提示音就一直响个不停,说今天有个老客户,因为今晚要出差,所以急着需要我现在过去签合同。
我无力的从床上爬了起来,洗了个脸照了照镜子,看着面色惨白无精打采的自己,自己都觉得自己特别狼狈。
吃了药的我,叫了车就连忙赶了过去,等到忙完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凌晨1点了。
那天回家路上,我一度很生气很暴躁,后来又想要大喊发泄,再后来又想吃一碗家乡的卤肉面。
有想要把自己不堪的样子发到朋友圈自嘲的想法,也有冲动想在朋友圈里吐槽一下最近难搞的客户,甚至在凌晨1点的时候想拍下外面空旷的街道,发文字,感概自己狼狈的处境。
但最后,我一条都没有发。
隔天早上醒来之后,头也不晕了,工作也完成了,情绪也就都退了。
Part.4
我知道关心我的人会因为我中暑加班的照片而担心,我也知道不关心我的人会随手划过,看看这个深夜还在咆哮的人。
不喜欢我的人会嘲笑,他也有今天。
可是短暂一天的不愉快,在成年人的挣扎中迅速结束,放在生活的碎片里,无足轻重。
蔡康永说过一句话:我们要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把大部分心力拿去应对真实的生活,恭喜他们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生活本来就是一场独角戏,我们要适应没有观众的日子。
朋友圈的赞美也好,支持也罢,其实他们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在生活里制造快乐,无需他人的喝彩,你是否能够独自消化自己的难,不靠别人的安慰。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不是过的不开心,而是已经不需要在朋友圈证明自己,也不需要靠点赞和评论获得关注。
也希望你永远有表达的欲望,也希望你能自我应对,过的开心
作者:六子尧,前五百强国企转行的95后宝藏男孩,写有温暖和有力量的文章,分享有意义的生活。希望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更有趣的人。 关注个人公众号【六子尧】,里面有你们的干货分享。欢迎您的围观~ 也希望和能你们一起见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