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原意:沆瀣,指唐朝时的崔沆、崔瀣两个人。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沆瀣,原本是夜间的水气,有说是露气,也有人说是夏天半夜里上升的地气。
例如《楚辞·远游》有“餐六气而饮沆瀣”,王逸注:“沆瀣,夜半气也。”
《汉书·司马相如传》有“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应劭注:“沆瀣,北方夜半之气也。”
《列仙列》描写仙人陵阳子的神话故事也说:“春食朝霞,夏食沆瀣。”
可见“沆瀣”一词,最早并不是贬义词,但是后来作为成语“沆瀣一气”,就不是一句什么赞美的话了。这呢,得从唐朝的一个故事开始。
这个故事,宋人钱易编撰的《南部新书》里说,唐僖宗时(说历史的人都有个毛病,看到古人啦、时间年份啦,都喜欢插几句,僖宗,唐朝末年了,王仙芝黄巢起义时在位),有一官员,名叫崔沆,曾任“中书侍郎”等职(属于教育类)。乾符二年,他受命担任主考官,主持当年朝廷的科举考试。
这次参加科举选拔的人中,有一个名叫崔瀣的。考试刚刚结束,他就通知被录取了,而且还是立刻就走马上任当官了。
这不但录取的快、上任当官的快,而且官职还特别好,肥差,待遇显然与众不同了。因此人们不免就怀疑了:“这崔沆和崔瀣,是不是有特殊关系哦?”其后有人更进一步断定:“那还用说,瞧他们两个的名字就明白了,都姓崔!”俏皮的还加以嘲笑道:“主考官主考自己家门生,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后来就成为成语,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