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冲了一杯咖啡在手边,缓慢的在电脑里敲下一行字,又犹豫着删掉了两个字,窗外照射进来的光影,不知不觉从左手边移到了电脑正中,晃的有些花眼。我猛的忘椅子上一倒,不写了,真是让人烦闷得很。
自从开始日更后,这两天写作有了滞涩感,如同一管牙膏被挤没了一般,随着刚开始写的热乎劲儿逐渐冷却,这写作的点子和灵感也挤不出来了。这种情况下再写,便是只为了写而写,不写也罢,这年头读者都厉害着,是生搬硬凑的还是有感而发,两眼一瞄就心里有数了。
前天在训练营的课上,老师很详细的介绍了素材来源都有哪些,可以如何挑素材创作,当时的兴奋感现在都还记得,跟怀里揣了兔子,哦不揣了宝一样。但现状是,素材是有很多,可我还是写不出来,原因就一个:我不知道那些素材是为什么主题服务的,我想不出主题。
内牛满面……
这个问题在逛知乎的时候我受到了启发。这段话当时直接如醍醐灌顶一般,打通了我任督二脉。
写作这件事情,我们很愿意认为,我们和莎士比亚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外部表现技巧上的高低,我们的思想由于埋藏太深而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表达。但是,这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这种区别并非在于外化形象的能力,而在于能否在内心构造一个能够表现对象的形象。
写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心中想要表达的那个形象,艺术家冥思苦想的、全心构想的也正是为了表达心中主题的最完美形象。
这话看着有些复杂,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我们和大神的核心差别并不在于写作技巧雕刻描摹的功力(虽然差别也是如鸿沟一般……),而在于我们内心没有产生“需要表达的东西”以及体现这个东西的具体形象。
凡能让这个“想要表达的东西”产生的方式都是对写作有利的,写作本身也可触发这个东西。要让自己通过感知事物,触发新的感知,并将这种感知通过某个形象分享表达出来。
谈到感知和触发,那便是联想了。找到让你有所触动的事物,可能是一句话,一个景儿,一件事,一个人,就想着它并向自己问问题,可劲儿的问。在去思考问题的时候,便会建立起更多的信息,而随着信息的增多,我们的感知也随之新增,到最后,就成了那个想要表达的主题。而信息本身也就成为了形象。
还是感觉有点玄?打个比方说,我今儿在惯常去的豆浆店喝了碗新配方豆浆,意外觉得好好喝,这是我最初产生触动的感知,然后我开始联想向自己提问,例如店家怎么突然换配方了,他们花了多久来去调配,早上几点就出来开始磨豆浆,这家小小的豆浆店里承载着怎样梦想。
紧接着发挥想象去试着给到回答。例如开豆浆店的是一对夫妇,突然换配方可能是因为以往的的配方中,有几个原料涨价了,成本支撑不了,但又不愿意涨价让客户承担这部分损失,所以要考虑更换配方。而为了选配方,他们挨家挨户去尝各种各样口味的豆浆,以及去挑选合适的原料做各种口味的配试,请人免费试喝给意见。每天天不亮就开始磨豆腐,清早跑步路过总能闻到那温暧醇厚的香气。夫妻俩一直用心经营着这豆浆店,因为这里离孤寡老人所住的住宅区最近,夫妻女方的父亲,也住在这里。老丈人以前最爱喝豆浆,一帮老邻居也爱这口儿,但过往常喝的地儿搬走了,于是夫妇俩开了这家小店,让老人每天都能喝到爱喝的豆浆。随着联想很自然的,想表达的主题自然也产生了:家人之间生活的温情,并且连故事的大体结构都有了。
简单来总结一下吧,写不出来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没有主题,换言之是没有产生想表达的东西,通过抓住某个让你触动的某个点持续发散,建立新的感知,便能生出想表达的主题了,细节可以之后再构思。
愿每个热爱写作的人都能持续锻炼自己的感知力和联想力,好文不断~
文/皓银家
无戒写作训练营 第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