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最想问的一个问题
书名:《原则》雷·达里奥著 译者 刘念 张帆
我最想要在书中得到的一个解答:生活工作中应该执行的原则都有什么?
问题的动机:成功来源于正确的选择,那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
直接上干货
90)认真深入的调查,了解机制能够创造什么。因此:
91)了解自己的员工,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工作。这儿的了解是指,不断的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调查他们,即便他们的工作很好,也依然需要调查他们。
92)不断的调查直接向你汇报的下级,并鼓励他们调查你。这里所指的调查,我们可能一时接受不了用这个词,我们不习惯让别人指出自己工作中的错误,希望上级信任自己。这里的调查是指及时发现你工作当中出现的状态,双方互信沟通,确保能够及时改正错误。这是避免犯错的预防机制。同时,也要请下级相信,并不是上级所有的决定都是正确,也不可能没有失误,让上级质疑自己的决策(而不是能力)使上级的决策有更大的概率是正确的。同时,接受下级的批评也能够避免,别人在背后对上级的不满意说三道四。让这种议论拿到明处来,让大家共同提出解决方案。与其让他人在背后议论,不如让他们参与进来,避免背后的议论也能提升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同时,也要认清沟通是双方的。这样才能起到沟通的作用。
92a)提醒你调查的员工,问题和错误是改进的动力。我们都应该理解,这是对于个人和团队都非常有利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系统的解决问题。
93)调查下两级员工。越级汇报在有些单位是不允许的,这样人为的设置了上下级沟通的障碍,上级不知道下级开展工作的状况,下级不理解上级的决策。越级了解两个方面的情况:1)下级的工作状况及与他上级的互动情况;2)收到与他上级不同的意见。
94)记住,只有极少人能够客观看待自己。因此,你应该欢迎调查,同时要去调查别人。
自我认识偏差(百度百科):自我知觉(self-perception 即自我认识)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感情、需要、欲望、动机、个性等的认识。影响我们自我知觉的不仅是我们做了什么,而且是我们认为我们做了什么。在自我自觉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犯以下几种错误:
1)武断推论,即没有充分的依据,凭想当然下结论。比如,只看到别人的成功,而没有看到别人的付出的代价,以为自己不付出代价也能获得成功。
2)选择性知,即只注意消极(或积极)的信息。比如:因为胖而自卑的女孩,可能对别人挑剔的目光极为敏感,却对赞赏的目光非常麻木;而一个自我感觉过分良好的同学,情况则可能正好相反。
3)泛化,即依据单一事件下结论。比如,人的生活有学业、娱乐、品德修养、体貌、人际交往等很多方面,却只依据学业或体貌来给自己下结论。
4)扩大,即高估消极事件的后果。比如,和同学为了一件小事吵架了,事情并不严重,却担心给别人留下坏印象。
5)缩小,即低估积极事件。有些成绩不太好,却有很好性格的同学,总觉得不是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好学生,因为他没有看到好品质的价值。
6)个人化,即对消极的事件采取个人负责的归因风格,把不是自己的责任揽到自己的身上。例如,考试成绩不好,有时是因为题目太难,却责备自己没有学好。
7)二分思维,即全或无的思维。要么肯定,要么否定,要么正确,要么错误,对自己对他人是“好”与“不好”的简单化评价。
请相信一点,自己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是存在认知偏差的。还需要了解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
未完待续……原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