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湖南人,本应是铁杆的吃米党,可我却叛变了。在吃米还是吃面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没能坚持原则。被大学食堂的馒头、大学后门的鸡蛋饼、一碗不知名小店的西红柿鸡蛋面彻底腐化了,变成了一名死心塌地的面食党。
小时候一天三顿都是米饭,连早饭都是要用土灶大锅捞米蒸饭的。大冷的冬天,妈妈早早起床,劈柴烧火,蒸一大锅米饭,当热气在灶台上大肆升腾时,表示上大气了,饭也熟了。然后妈妈在灶台前招呼一声:吃饭了!锅盖打开,大锅里的热气瞬间弥散开来,满满的都是人间烟火。滚烫的蒸菜一碗碗端出,再一人盛一碗热乎的米饭,早饭就这样开始了。
老家人重视吃饭,口头禅是“千事万事不关饭事”,大概除了生死,没有比吃饭更重要的事了,当然这里的饭绝对是米饭。
记得有一回,我在外地的新家兴致勃勃地给家里的老人包了一顿饺子,擀皮、剁肉、拌馅、下锅煮,一通忙乎后,终于吃上了。老人也吃的很尽兴,然后吃完饺子端着空碗问:饭在哪里?在他们看来,饺子不叫饭,光给吃饺子等于不给吃饭,那罪过大了去了,啥也别说了,赶紧洗锅焖米饭去......
1.馒头的初诱惑
所以上大学之前,我绝对是一枚吃米党。后来,去了安徽上大学,安徽是一个地理位置独特的省份,南方人说这里是北方,而东北人认为是南方。这里的饮食兼具南北方特色,在学校食堂主食窗口,既提供米饭也提供馒头,正是这些馒头让我毫无原则地变成了面食党。
在湖南也吃过馒头,一般是早餐铺里,在卖肉包子菜包子的同时搭售一些馒头。但那些馒头是加糖的,甜腻松软,皮塌塌的,没太多面粉的香味,当点心零嘴吃着,决不能取代米饭成为主食。
大学食堂里的馒头,无糖、硕大方正、紧密绵实,撕开有一层一层的纹理,闻着满是小麦醇厚的香味,咬一口下去嚼劲十足,满口的踏实满足,手中的馒头也像极了北方辽阔土地上朴实的人们,让人踏实安心。有一回,见前面排队买饭的山东男生,张口就是:“师傅,四个馒头!”从此,对山东人好感倍增。
2.念念不忘的鸡蛋饼
除了馒头,学校里还有其他各种面食:炒面、饺子、肉饼.......多得数也数不清,这些都是心头好,逐渐替代米饭,成为我日常的主食。
而所有这些面食中,至今都念念不忘的是鸡蛋饼,学校后门那个老太太煎的煎蛋饼。煎饼摊非常简单,就一个炉子上一个铁鏊子,旁边放着调制好的面糊,摆上榨菜、鸡蛋、油条什么的,两块钱一个。制作过程也不复杂:铁鏊子烧热,刷上一层油,浇上一勺面糊,用一根竹条一圈一圈划开摊平,面糊随即摊成一个面饼,再打个鸡蛋、撒上榨菜末、葱和香菜,涂上酱料,裹一根油条,卷起来趁热装袋,满满一口咬下去,鸡蛋饼软糯的口感和着油条的韧劲,过瘾极了!再夹杂着脆脆的榨菜和浓郁的香味,一口接一口,都不忍停下了,一个下肚,心满意足。
就这样,一吃就是七年。
毕业后,离开了那座城市,又回到了一个米饭党聚集地,从此,再也没有吃到过那么香的鸡蛋饼,母校后门老太太摊子上的蛋饼,成了我心中永远的念想。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份念想,这是属于每一个人心底的翡翠白玉汤。
3.一个人的西红柿鸡蛋面
工作后,再次连根拔起,一人一箱一张车票一头扎进了一个陌生城市。这是海滨城市,盛产海鲜,对我而言,这是异乡之物。时间流逝,每天上班、下班、不断融入,就这样慢慢适应了这个城市。但在这里,一直没有找到一份合我心意的面食。那有什么关系?结婚、生子、洗手作羹汤,想念面食了,自己给自己蒸馒头、包饺子、下面条就是了。
直到有一天,意外地走进一家陕西人开的面馆,随意地要了一份西红柿鸡蛋面,一颗心才像有了着落一般在这个城市安下来了。
这是一家极不起眼的小店,牌匾灰黑而无亮色,装修也一般,大堂里放着的是厚重的木桌木椅。但这里的面条柔韧爽滑,西红柿面的汤汁清亮酸爽,配以豆芽、青菜、酸菜和干豆腐粒,所有的味道都刚刚好,连汤带面一大碗吃下去,出一身汗,浑身舒坦,五脏六腑都得到了慰藉。
从此,无论什么时候,开心了、难过了、累了困了、想犒劳自己了,都会一个人推开这家面馆的门,迎着老板娘随和的笑脸,落坐在靠窗的位置,点一碗加干豆腐粒的西红柿鸡蛋面,就着这城市的万家灯火,安心地慢慢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