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付费行业的兴起,互联网涌现出了大量的优质付费课程,优质知识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所有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学到更好、更优质的知识,提升自己。
得到、分答、千聊等知识付费产品也慢慢成为了很多白领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在我们体验着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一种潜在的危机也正在悄悄的接近着我们。
你可能正在被知识黑洞吞噬!
随着你学的付费课程越来越多,你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虽然自己报了很多课程,学了很多的干货知识,但学得越多却越发的觉得迷茫,于是又会报更多的课程来降低自己的焦虑感,进入一个无限报课学习的循环,懂得的东西仿佛是越来越多,但最后却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学会。
我把这种报课-学习-焦虑-再报课的无限循环称之为知识黑洞,如果你产生了这种错觉,那么你需要注意了,此刻的你可能正在被知识黑洞吞噬。
我们都知道,黑洞有着巨大的引力,任何物质只要陷入其中便再无逃脱的机会,就连宇宙中跑得最快的光也无法幸免。
为什么我会把这种无限学习新知识的循环称之为知识黑洞呢?庄子曾说过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说的就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无限的知识就如同一个巨大的黑洞,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么你的生命也终究会被吸收殆尽。
为什么学得越多越焦虑?
那么问题来了,知识黑洞为什么能让我们心甘情愿的进入报课-学习-焦虑-再报课的无限循环中去的呢?
如果你追过剧或者打过游戏的话,应该会有过这么一种感觉,每次在看完新剧或者玩了游戏之后,你就会突然会有一种空虚的感觉,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什么事情都不想干了。
这是因为你在进行“娱乐活动”的时候,你体内的多巴胺平均值处于一个高水平的状态,一旦结束了“娱乐活动”之后,你体内的多巴胺平均值就会突然回归一个低水平状态,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玩游戏时的爽感与活动终止后的平淡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瞬间在你的心里制造了巨大的落差。
尽管表现形式不同,刷新课、看书、看电视和玩游戏,在体验上来说是大致相通的。针对每件事情的结果,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心理预期,在多巴胺系统中就反映为一套多巴胺分泌的均值。当结果高于预期,多巴胺的分泌就会高于均值,以此类推。
以丢骰子为例,一枚6面骰子,假设掷出数字的均值是3,我们扔出了6时,我们的多巴胺均值会向6靠近。如果扔出的是1,均值则会向着1移动。在玩游戏时,有些人连续几次扔出几次1后心态爆炸,觉得没法儿玩了,就是因为连续扔出的1与他心理的3产生了落差。
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天性,所以每次买了新家具、新手机总能让我们兴奋一阵,当然刷新课也不例外。假设我们在默认状态下的多巴胺水平是3,当我们学习新知识时带来的兴奋感就会将多巴胺水平提升至4的水平,新鲜感结束之后,我们的多巴胺水平会慢慢回归到3。
为了保持这种快感,我们开始学习新的课程,于是短暂的新鲜感又会将我们的多巴胺均值从4提升到5。此时一旦新鲜感结束,我们的多巴胺水平并不会从5下降到4,而是由5降为3。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焦虑学习者虽然在不停的学习,但是焦虑却不减反增,最后难逃知识黑洞的魔爪。因为,此时的你已经“上瘾”了。
这里可能存在一个理解误区,你可能会想“学习上瘾”不是好事么?其实,所谓的“学习上瘾”并不等同于有效学习,学习新知识时所带来的短暂快感,并不意味着你在有效的学习,你其实只是在用这种快感来麻痹了你的焦虑罢了。
提升认知=有效学习?
很多的知识付费课程都在宣传时提到课程可以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但是你是否想过所谓的“认知”是什么呢?
认知心理学上有个叫心智模型的概念,维基百科上对于心智模型的解释是:心智模型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也通常指人们一种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认知。
通俗一点来说,心智模型就是你看待世界万物的一套方法论。为什么有的人很喜欢小狗,而有的人很害怕小狗?就是因为他们在看到小狗时产生了不一样的认知理解,喜欢小狗的人看到的是“可爱、无害、好朋友”,而不喜欢小狗的人看到的则是“它会咬我、恐怖、狂犬”。
再比如,当我们还不会识字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文字只是一个个扭曲的涂鸦,而当我们学习了文字之后,我们就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了。其本质原也我们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提升,从而可以看到更多的内容了。
这时很多人可能又会想说,提升认知肯定是好事呀,有啥毛病呢?
这里我解释一下,提升认知本身确实是好事,可并不代表一味的“刷新认知”,不去深入思考的学习模式是高效的,真正高效的学习一定是需要去深入思考的,即所谓的举一反三。
很多的课程在营销宣传的时候,都会告诉你,每天只需要花费几毛钱,就可以提升自己的认知上限,而这些知识生产商却没有告诉你另外一个事实。
的确,看书与学习各种付费课程确实可以提升我们的认知上限,但纯粹的学习却不能瞬间提高你的实操能力。而很多人以为提升认知上限就能马上看到成效,其实这个想法并不妥当。
假设初始状态下每个人的能力都是20,而认知的上限值为50。那么就意味着如果你不去提升自己的认知上限,当你能力提升到50的时候就会止步不前了。
反过来,如果你一味地去提升自己的认知上限,而不去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即便你的认知上限是1000,你的能力值也不过只有20。最可怕的是,此时的你看到能力值50,认知50的“普通人”还会不屑一顾,认为自己的认知可以完爆对面,而真实的情况就是50的能力的人完爆20能力的你。
如果你不去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50上限又如何?1000上限又如何?当low到爆的能力匹配不上自己的野心时,认知越高只会让你觉得现在的自己越无能,越痛苦。
如何才能有效的学习?
当你学习了这么多干货知识,也听了这么多大咖分享之后,是否曾思考过这么一个问题: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之后,接下来我要干嘛呢?
很多人之所以会落入知识黑洞的陷阱中,就是因为一味的追求新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学习的本质——将新知识吸纳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里。
有个成语叫“融会贯通”,指将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融会在前,贯通在后。只有先融会了才能贯通,光“学会”了还不行,还得去思考如何实践,如何举一反三,将自己进行内化。
进行知识连接就是一个内化知识的好方法,通过知识连接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吸收到自己的知识框架里,当我们只有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学到的就是一个知识点,而当我们有500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们每学到一个知识点,就会与旧的知识点发生500次连接,从而变成了500个新的知识点。当我们有1万个知识点,10万个知识点的时候呢?
所以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留心,让自己保持一种“敏感”的状态,每当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之后,稍微花上几分钟去思考这个新知识可以怎么样优化自己的现有知识,通过这个知识点尽可能的去联想别的知识点,然后总结出自己的想法,假以时日你的思维水平一定会得到不错的提升。
可能有人觉得我讲的方法太简单,不够“干”。其实,我一直信奉一个观点“大道至简”,最有用的方法往往是最简单的,只要在每次学习的时候多思考一下,哪怕只有5分钟,一年下来积累的能量也是十分巨大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亦是如此。在如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之下,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碎片化,能静下心来思考的人越来越少。
同事、朋友报了某个课,我们马上也要跟着去报,仿佛自己报慢了又会落后别人一大截。但是,我们却没有深入的去思考一些问题。
5分钟理财课真的能让你5分钟学会理财么?10分钟思维课真的能帮助你10分钟提升思维力么?
其实我们都心知肚明,只要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会知道5分钟、10分钟的课是不可能真正学会一门技能的。
这些速成课可以很好的把我们领进门,让我们快速了解一个行业、一门技能,但也仅限于认知上的提升,只有后续经过我们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思考,才能真正让我们掌握这些技能。
学习从来就没有什么捷径,唯一的捷径就是不停的练习,不停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沉下心来思考,还这个浮躁的世界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