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这本书在书架上已经放了很久了,每次看到都会想“这么好的书,硬着头皮也得读完啊!”。可每次取下,读上几页,感觉太难懂,就又束之高阁了。
现在拿下此书,开始跟随名人专家的脚步,再读《资治通鉴》,我了解了它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编年体通史,是正史的代表作。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就是近代和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也争着为这本书点评批注。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由此可知,它在史书及文学经典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即公元959年)。前后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资治通鉴》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也就是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让领导加强统治,或者让世人学会为人处世。
此书开头直接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说是司马光认为发生了一件大事。
毛主席曾在一本书中写过: “这年,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承认不要紧,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了,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选择这一年的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这是开宗明义,与《资治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无是无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资治通鉴》中主要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同时也兼顾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让阅读者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有人说,我们只是普通老百姓,是不是不适合读《资治通鉴》呢?其实不然,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论是从国家治理的宏观角度,还是从个人生存的微观角度,我们遇到的问题和历史上并无太大差别。
我们遇到困难时,可以从项羽的破釜沉舟中获得勇气;我们不得志时,能够从孙策委身袁术韬光养晦中明白厚积而薄发的力量;我们胆小怕事儿时,可以从“蔺相如一介文弱书生勇斗秦王”懂得勇敢的真谛!
毛主席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没错,培根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因为书中有: 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凌云之志;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的无奈之举;毛遂在参加“与楚合纵”时的自荐之勇;刘邦在进入咸阳时,面对诱惑的及时听劝之行;张良全身而退之智;季布一诺千金之信;曹操求贤若渴之心;刘备礼贤下士之诚!
中华上下几千年,都历经了哪些朝代的兴衰,出现过哪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那一个个闪动着智慧光辉的不朽灵魂,都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一些启示。读一读这本书,不为做一个追逐名利之人,只想做一个明理之人,通透之人,坚守本心,永葆初心,努力做好每一件应做的事,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得与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