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子路进入孔子的门下还是一个偶然。一天孔子在街上溜达,遇见了一个冠雄鸡佩豭豚的少年打摇大摆的迎面超孔子走来,不知怎的,孔子就看上了这个少年问:“你有什么学习的爱好吗?”这位少年回答:“为什么要学习?南方有一种竹子,不加工就可以当箭设。”孔子说:“若要是给这个箭加上尾翼和毛尖,效果不会更好吗?”这位少年感觉受益匪浅,加入了孔子的门下,没错,这位少年就是子路。
仲由,字子路,少孔子9岁,可能是因为年龄差,子路一直把孔子当做是兄弟而不是老师,在老师面前常常很不拘谨,甚至‘凌暴孔子’当然,这里的凌暴并不是那层意思,而是对孔子傲慢无礼不把孔子放到眼里。
子路如此的不尊重老师,他可以算是一个好学生吗?我觉得还是是的,判定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应该从都方面考虑。子路上课不用心但是孟子曾经说过‘子路人告知已有过则喜。’这种乐于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和颜回难道不是极其想象的吗?我觉得在子路刚开始进入孔子门下时,他并不像现在这样如此的好学,并不像现在这样如此的想要改变自己。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孔子的教导,子路慢慢变得乐于学习,甚至慢慢的沉稳起来了,但也不能说子路以前就不想学习,毕竟,要是子路不想学习,不想改变自己的话,子路就不会拜孔子为师了。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可以看出来,子路对于孔子的忠心还是十分牢固的,也可以看出来,子路也十分喜欢孔子的认可。一个好学生不只被成绩或者优越成都所左右,我觉得子路算的上是一个好学生。
这时,子路已经大概的了解为什么要学儒家了,最开始的时候,子路想学习只是想着自己做官,有好的利益,可以让自己的矛头更尖一些,但是当时的孔子为何不把这一点一指点破呢?我想因为孔子明白,当时的子路是不会接受自己的思想的,他一定不会认可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升官发财。这就是孔子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对于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弟子,孔子给予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还没有完全领悟到儒家本质的子路,孔子用他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造就了今天明亮、性格鲜明的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