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老家,正月十四是送年日,也叫过大年。送年,顾名思义就是要把年送走。我虽然离开家乡已快三十年,但对这一习俗依旧记忆犹新。这一天与年三十那天过法一样,也是热热闹闹,吃的、玩的一样不少。因为吃过这顿饭,就意味着新年已经过去,日子恢复平常。
一早,家家户户都要做汤圆来祭祀仙人祖宗。也就是在一张方桌台上摆八个或十二个盛好汤圆的碗碟,除了最前方不摆,其余三方都要摆上。碗里的汤圆,一般都是双数。二个,四个或六个,随主人的意愿放。然后要在没有摆碗碟的那一方,点上香和蜡烛,祭拜完毕再烧上一些纸钱。(与苏州这边的“过祀节”差不多一个意思)用来祭拜过祖宗的汤圆,可以回锅里重新温热之后吃掉。小时候听大人们说过,吃了敬过老祖宗的汤圆,记性会特别好。可能是指冥冥之中有老祖宗们显灵帮忙的那一层意思。
就在这一天,晚饭前还要再进行祭祀一次,不同的是由原来盛装汤圆的碗碟换成几只菜碗,然后再另外盛一碗饭放在桌子上。这个时候祭拜过祖宗的饭不能吃,也不能倒掉。要留着晚上去“泼水饭”。(就是找一个没人的地方,把饭倒在地上,烧些纸钱……)
吃过晚饭,每家要放串鞭炮送年。接下来就是小伙伴们跟随大人欢欢喜喜去自家祖坟上“亮灯”。我家常常是母亲留下来收拾碗筷,我们随父亲去拜坟。来到自家祖坟前磕头,亮灯。何为亮灯?就是每一所坟的墓碑前点上蜡烛插在地上,然后再用封好竹签皮纸的、一个长方体小灯笼把它罩上,烧些纸钱。一所坟亮几盏灯也是没有规定的。等一切就绪,再放上一串鞭炮。自古就有不忘老祖宗的遗训。这是让儿孙们谨记自己的由来及根脉。“各房点灯各房亮”就是这个道理。它寓意着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祖宗地下有知,保佑姓氏家族代代人丁兴旺。亮灯的日子主要是每年的正月十三,十四,十五这三个晚上,其中十四的晚上是最为热闹、也是最为浓重的。因为这个晚上,所有家族里的祖坟都要去祭拜。十三和十五就可以只祭拜至亲的几所。比如我在老家的弟弟他们,至今就只去祖父祖母,伯父伯母,以及堂哥这五个坟墓。过去老家的人死了之后还没有实行火化制度,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地。人死了之后都是葬在自家的山坡上。但也有讲究人家,葬前要先请风水先生来看看那地方合不合适?如果择坟地择的不好,还有迁坟的做法。我小姨就是例子,去年,表姐还跟我微信上聊起过,他们兄妹几个把小姨的坟重新做了迁移,还说这是小姨托梦给他们的,原因就是她在那边住的地方不舒服。亮灯的时候,有些人家还要翻山越岭……
走在亮灯的路上,你会发现被祭拜过的祖坟,几乎都有放过鞭炮的痕迹。这个黄昏与黑夜接撞的日子,注定是满山的鞭炮声惊悚肃静的山峦。仿佛在宣化人间一个永不停息的乾坤。汇聚的绵绵浩气,见证阴阳两界的咫尺与天涯。承载着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念想。当然,你亦可理解为这也是一方水土,一方习俗的民族情节。山水与晚霞,虚静与空灵也会令你突然间产生一种与浮沉相依,倾尽人间冷暖的真实情感。我曾与先生聊起过老家的一些不同于江南的习俗。比如,我对他说,我们老家如果人在落下最后一口气之后,要立即放上一串鞭炮。这鞭炮叫“落气炮”。先生投来困惑的目光,这种做法也太让人匪夷所思了吧?我们这里只有高兴的事才放鞭炮,这样一来,不就是在庆祝那个人死掉吗?令人啼笑皆非。
亮灯或在清明祭奠时放鞭炮这一习俗,据我所知,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品的提高,经济基础也是越打越结实。有很多人家一个新年要备上千元的鞭炮。
家乡还有一个习俗值得一提,那就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十,要给一些家禽或农作物过年。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棉花这一说法,是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一鸡就是代表正月初一这一天鸡过年。一般说来,这一天几乎都不会吃鸡肉。新的一年到来,有些人家还要在饲养家禽的圈或棚里贴上“六畜兴旺”的条幅。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都是一个意思。农村也就是这六种动物最为重要。正月初七是人过年,这一天也要进行祭祖仪式。这样才保证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初八是谷子过年,民以食为天,人们祈求的当然是有一个好的丰收年。印象里,初九和初十都是不重要的,大人们也只是嘴巴上提示一下。
201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