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八,刚参加完倚邦小公主和她的蒙古驸马的婚礼,第一次体验二百桌的庞大婚宴以及“跳笙”一整晚的热闹。这篇是旧文,今年春尾时去倚邦小公主家过端午,顺便体验了一下茶农生活。再次祝福他们新婚快乐,日子越来越好。
分享几张婚礼照片
西双版纳自古以来就是普洱茶的主产区之一,茶山多、产量大、品质高,因一些名山头的存在,每年都有许多人千里迢迢不辞辛苦专程来上山收茶,今年四月份春茶时还一度出现茶山人满为患堪比旅游景区的盛况,大多数都是上山收茶做茶的散客,也有一少部分纯粹想看看茶山的游客。
整个春茶期间,茶农家家户户平均每天都要接待三五波客人,有时甚至更多,既要采茶做茶,又要接待茶客,泡茶做饭,辛苦的很,实在是“忙不赢”。虽然我们常年驻扎在景洪,比起许多茶友来说上茶山要便利得多,但由于目前并没有做山头茶,也就不想上山去凑春茶的热闹。
春尾过,雨季到,茶山上明显清净很多,茶农们也能得闲休息休息。很早就说好要去“倚邦小公主”高老板家玩,正好趁现在不忙,就决定去看看这个曾经的贡茶采办地之一——倚邦茶山(其实就是去蹭吃蹭喝避避暑的)。
这一次行程收获颇多,对茶山生活也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
Part 1、过端午
从景洪市区出发,驾车到象明乡需要二个小时多,若是乘坐城乡巴士,需绕行经过易武牌坊,到象明乡则要将近四个小时。都是狭窄的水泥路,弯急坡陡,车开不快,上山之后全是急弯,连续五十米的直行路都很少,司机师傅要一直不停地转动方向盘,像打太极一样。颠颠簸簸,晃晃悠悠,坐车上山一趟,感觉真是遥远。
中午十二点出发,到了已是下午四点。象明街不长,从头到尾不过几百米,高老板家就在象明街的邮政旁边。
我们到时,只有高老板一个人在茶店,她男朋友和她父母、弟弟、弟妹都还在茶地,茶地距离象明街有将近一小时的车程,晚上八点,他们做完了茶回来了。第二天正好是端午节,他们砍了竹子带下来,晚饭后,一家人一起包粽子、做竹筒饭,特别有过节的气氛。第一次这样过端午,虽然离家几千公里,但却依然觉得很温暖。
第二天端午节,大家放假一天,不用去采茶,亲朋好友们一起聚在高老板舅舅家,吃喝玩乐,放松放松。高老板的舅舅,褚老板,家在曼庄,有一个儿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跟七十多岁的老父母(看起来明明只有四五十岁)住在一起。
褚老板家专做蛮砖茶,主打三岔箐的国有林。茶叶炒得好,制作也精细,今年茶叶卖的不错,订单挺多。茶叶卖得好,茶农们有了钱,先后盖起了新房子,生活条件改善了,大家都高兴。
Part 2、采茶记
过节休息了一天,又要上山采茶了,茶叶不等人,发了就得采。第三天一早,我们随高老板和她父母以及两个请来帮忙采茶的大姐一起上茶地去了。天阴阴的,偶尔还飘着点小雨。从象明乡到倚邦老街的山路很绕,路也不太好,颠颠簸簸,很难走。沿路的植被基本都保护的很好,倚邦山海拔较高,温度较低,不适宜种植橡胶树,森林资源也因此得以保留。
倚邦老街大概有五十多户人家,许多户人家都分有近千亩的山地,除了茶地外,绝大部分山地都未开发,只有少数几处种了些香蕉和坚果。
高老板家祖上就做茶,而且是倚邦有名的老字号——鸿昌号。一家人悉心管理着这片茶园,勤勤恳恳地做茶,后来也在象明街上经营些小生意,随着近几年茶价上涨,他们的日子也慢慢好起来了。
茶地在距离倚邦老街还有五公里左右的半山腰上,大树和小树混生,远远看去,茶地的形状正好是一个倒三角形。为了方便采茶及鲜叶加工,今年年初的时候他们在茶地旁的平地上建了个简易的初制所,有萎凋槽、阳光晒棚和杀青用的大铁锅,旁边还有一小排平房,可烧火做饭,供采茶时居住。
除了茶叶,高老板家还种了茶苗,每年六七月份雨水多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人来买茶苗。曼松的很多小树都是从她家买去的茶苗种的。
熟悉普洱茶的人都知道,倚邦茶是典型的大叶种中的小叶种茶,叶片长得很细小。曾经有人说,倚邦茶树叶片小,是明清时期,四川人带了小叶种茶籽来种下的原因,与其他地区大叶种茶树的树种不同。可听高老板说,前些年,她爸爸从勐海买来一批大叶种茶籽种下,没想到长出来的茶叶又变得细细小小,完全不像勐海大叶种了。看来,也许是倚邦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土壤,孕育出了特有的小叶种普洱茶。
到茶地时雨下得更大了,下雨不能采茶,大家一起烧了火,在火塘边围坐着烤火。
吃过午饭后,天放晴,我们换好胶鞋,背上竹篮,随他们一起采茶去。茶地坡度很陡,再加上雨后地面湿滑,采茶难度很大。
倚邦茶属于小叶种,嫩芽尤其细小,更是难采,通常熟练的采茶工一天采摘的鲜叶量也不超过6公斤,相比其他产区的大叶种茶,采摘量少了近一半。采茶工每人每天工费110元,以小树夏茶鲜叶每公斤20几块钱算,每天采摘的茶差不多刚够工钱。夏茶时,5公斤鲜叶才能炒出1公斤干茶,算上加工成本,毛茶出厂应该要200元/kg左右,古树夏茶价格要比小树高一倍多。这个价格应该是倚邦茶全年茶价的最低值了。
采茶,绝对是个极其辛苦又单调乏味的耐力赛环节。长时间站在陡坡上,日晒虫咬,一天下来实在是累得够呛。(其实我们只采了几个小时,看天色又要下雨,就趁机先跑回去了。)
采回来的鲜叶要先经过几小时的萎凋,看程度可以了,便开始杀青。
根据炒茶师父的体力,每一锅称取4-6公斤不等的鲜叶,手工翻炒十几分钟后起锅摊凉片刻便开始揉捻。
揉捻是制作普洱茶的关键步骤,需要充分揉破叶片的细胞壁,让内质流出后混合,这对茶叶的口感及后期转化都非常重要。
目前许多古树茶都采用手工揉捻,但其实人工揉捻往往不够充分也不稳定,而使用揉捻机不仅省时省力,也更加均匀,只要掌握了操作技巧,做出来的茶叶品质更高也更美观。所以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建议使用揉茶机来揉捻。
两天时间,在高老板家茶园体验做茶生活,这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茶农的辛苦。早上天刚亮就要去采茶,中午回来摊晾萎凋鲜叶,吃过午饭又去采茶,直到太阳要落山才回来,只为了能多采一些。吃过晚饭,上午采得茶已经萎凋好,就要开始炒茶、揉捻、摊晾,茶叶多的时候,忙完已是凌晨。下午采回来的鲜叶一般要萎凋一晚,第二天天不亮就要起来杀青,之后又是重复一天的采茶、炒茶……若是碰上天气不好的时候,连续下雨不能采茶、茶叶发的少、炒好晾不干、做出来的茶水味重卖相差,又是一系列的糟心事……可是茶叶还是要做,生活仍要继续,况且,日子也越来越好了不是么?
Part 3、倚邦老街收茶记
体验收茶,完全是预料之外的部分。其实就是替小伙伴去收了个茶。
倚邦是个历史底蕴深厚的普洱茶之乡,倚邦茶山的中心大镇是倚邦街,明代时称“磨腊倚邦”,傣语译为有茶树有水井的地方。
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司划分十二版纳时,六大茶山和整董合为一个版纳,称茶山版纳也称版纳整董,茶山版纳的治所就设在倚邦。从明隆庆四年到清光绪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
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置建了普洱府,六大茶山从车里宣慰司的辖地中划出,归入普洱府。倚邦土弁曹当斋因在改土归流中协助清军平乱有军功,从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始普洱茶由倚邦土千总(曹当斋以后为土把总)负责采办,倚邦的曼松茶被指定为皇帝的专茶。
民国初年,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已移向了易武,倚邦人口减半,1937年法国人在越南阻挠云南茶进入莱州,倚邦茶销路又断,随之又是抗日战争爆发,所有茶号全部停业。倚邦的茶商农逐渐迁移歇业,热闹喧腾了二百多年的倚邦陷入冷寂萧条。
1942年,已经十分赢弱的倚邦再遭厄运,攸乐山的攸乐人起义攻进了倚邦,战火将倚邦烧了三天三夜,几百年筑就的古镇,无数精美建筑全部化为灰尽。这场劫难使倚邦元气散尽,无法再振,几百户人家迁移他乡,空凉的倚邦在大山深处渐渐被人们遗忘。
几十年过去了,至今,倚邦老街也仅有五十几户人家,比起当年的胜况,相差甚远。这两年茶叶价格高了些,茶农们家中有钱的陆续都建起了新砖房,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
倚邦街非常凉爽通风,比起周边乡镇,倚邦街明显干爽很多,估计这也是古人选址在此设立中心原因吧。
我们到倚邦老街已经是下午了,街坊邻居们也基本都是高老板或近或远的亲戚,谁家有些什么茶,品质怎么样,他们都一清二楚,所以有他们带着去收茶叶,效率高了不少。收茶过程非常简单:看干茶、试喝、开价。喝着满意,价钱也合适,就全部带走。
雨水茶黑条白芽,较春茶时显粗长,香气不如春茶好,苦味较明显,回甘慢,挂杯香倒是挺好,因价格只有春茶价格的三分之一,也算是比较高性价比了。
今年的春茶卖的很好,价格在1600元/公斤左右,基本家家户户都卖光了。雨水茶产量很少,找了好几家,才勉强凑到十公斤干茶。有些还有剩余的春尾茶,相比雨水茶来说茶质更好些,条索紧结,拿在手上的质感也更厚实,只是价格也会高出几百块来。
倚邦街收到的茶不够,之后又去了曼拱。从倚邦街开车出去十几分钟,路边有家韩国人建的茶厂,春茶时,总能遇到来茶山收茶的韩国人,看来在普洱茶在韩国的接受度还不错。曼拱算是白跑一趟,去了几户都没有茶,难得找到一家有茶的,做工又不好,最后也是无获而返。匆忙赶回高老板家茶地吃过晚饭后就返回象明了。收茶之行也算是结束了。
回到象明之后我们又多呆了一天,帮高老板他们一起拣粗老的黄片。雨水茶黄片多,8公斤左右的毛茶能拣出2公斤多的黄片。这个是继“采茶”之后,又一考验耐力的项目……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坐车下山回景洪了。倚邦之行告一段落。
后记
茶山是一个有魔力的地方,来过的人都会爱上。热带雨林、古老茶园、野生动植物构成的迷人风光,淳朴热情的茶山人民,丰富多样的美食以及无处不在的茶香……
来版纳时间不算久,有幸结识到了一群可爱的茶山小伙伴,彝族、傣族、僾伲族、汉族…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样的民族和信仰,缘起于茶,又不止于茶。很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包容与照顾,衷心希望以后的生活越来越好,未来的日子,样样好。
(2017-06-08 大头 東西茶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