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春藤读书会,今天与你分享的书是《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处理家庭关系的关系的时候,往往是一团糟。爸爸妈妈会因为孩子的表现发生争论,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孩子的教育问题,到底该听谁的?原本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根本不理解,矛盾冲突不断升级,怎么办?孩子控制欲太强,什么都要听他的,我们说东,他偏要往西,真是令人头疼!孩子做事的时候,我们总是忍不住发火,然而骂完孩子,又会陷入懊恼当中……
这些状况,真的是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吗?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家庭矛盾冲突,让我们和孩子相处得更轻松呢?
国际著名“思想巨匠”、领导学权威、家庭与人际关系专家史蒂芬·柯维,经过多年的调研和总结之后,创立了一种强有力的家庭文化,只需要养成7个习惯,就可以彻底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模式。当这7个习惯被运用到家庭和人际关系中,沟通会更加畅通高效,关系中充满爱和信任,从而幸福感爆棚。
在这7个习惯当中,有一个习惯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要求家长积极主动地去制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只有在一个积极主动的氛围中,我们孩子才能够更加放松,学会主动去表达爱。
那么,我们该如何养成积极回应孩子,以更聪明的方式回应孩子呢?
首先,告诉爸爸妈妈们一个小妙招,那就是给我们的情绪设置一个“暂停键”。回想一下,你有没有一时冲动,冲孩子发了很大的火,甚至是动手打过他呢?但是事后想想,根本不至于,孩子也没有犯什么了不得的大错。如果当时不那么冲动就好了。
外界环境,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作者认为,如果我们去做一件事的出发点是更深刻的价值观,而不是一时冲动或者受环境影响,整个家庭氛围会愉快很多。
我们要有意识地给自己设置一个“暂停键”。当我们因为孩子犯错而恼羞成怒的时候,可以先按下脑海中的那个“暂停键”,然后思考一下,该怎么回应才是最合适的。只要孩子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完全没必要动怒。
其次,我们要明白,“爱”是一个动词。
这听起来有些怪怪的,“爱”明明是一种感觉,怎么会是一个动词呢?其实,这是要求家长们让主动去“爱”。如果我们跟孩子的关系不好的话,再多的教育理论他都是听不进去的。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作者有一个朋友,每天下班回家时,都会先给自己设置“暂停键”。他让自己的生活停顿一下,做出正确的判断,考虑好当自己回家时,要给家人带来什么样的氛围。他告诉自己:“我的家是我生活中最快乐、最有趣的部分,我要进去,感受我的爱,并把我的爱传递给家人。”
因此,他回到家之后,不会到处挑毛病,也不会只想着自己放松,他会亲吻自己的妻子,跟孩子在地上打滚儿,做一些能让家人感到幸福的事情,或者帮忙倒垃圾、洗衣服。当作者的朋友学会了以积极地方式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其实整个家都充满了爱。
要养成给予家人尤其孩子积极的回应,我们最好和家人一起建立一个情感银行账户。就像真正的银行账户一样,有了积极主动、互相信任的表现,就“存款”,有了消极的行为就“取款”。这个信任账户的“余额”,就是我们跟家人的沟通效果,也能非常直观地看出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解释说,如果账户“余额”很高,那就说明我们的沟通是开放的、自由地,即便做错了什么,“情感贮备”也会做出弥补。相反,如果账户“余额”比较低,甚至已经透支,那就说明我们的沟通方式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必须要权衡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千万别让自己的好意被大家误解。
这个“余额”不光是指金钱,还可以是其他的形式。
假如对别人说:“我老公真是个守财奴!我花一分钱他都心疼!”这句话就相当于从银行里取出了一笔巨款。想一想,如果有人这么评价你,你心里会好受吗?你觉得说这种话的人尊重你,信任你了吗?
想要让“余额”充足,我们就千万不能在别人背后议论是非,之后还要努力“存款”。
作者还给我们提了一些好建议,帮助我们增加存款:比如,我们可以经常表扬自己的爱人,或者孩子,表达我们的赞赏,其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存款;当我们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之后,要坦率地承认,虚心的道歉;当我们对家人做出承诺之后,也一定不能食言……这些都是情感账户中的“大额存款”。
积极有爱的家庭氛围,会为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但是,很多时候,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小脾气,他有强烈的控制欲,希望自己做主,这个时候容易跟我们发生冲突,怎么办呢?
作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让家人都养成“双赢”的思维习惯。那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先理解孩子,然后想办法让孩子理解我们。想要和孩子达到双赢,我们就得先去考虑孩子的需求,理解他的感受,了解他所关心的东西。这才是让孩子愿意跟我们“友好相处”的前提。
例如,有小朋友来家里做客,我们想让孩子把玩具拿来分享,但是孩子不同意,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为了面子,会从孩子手中把玩具抢过来,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这个举动,会让孩子很受伤。因为我们在抢孩子玩具的时候,已经陷入了“输赢”的思维当中,我们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孩子不愿意分享是没有礼貌的行为,所以必须去战胜他。
当我们只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事,没有去考虑家人的感受。事实上,这种“输赢”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成长的环境缺乏以原则为基础的相处,那将给他带来长期的损失。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的每个决定都不需要强势获赢,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创造双赢,让自己和对方感受到被爱。
书中作者就给我们提供了几个不错的方法,帮助我们培养孩子的双赢精神。
第一种方法,是让孩子在小事上赢几把。假如孩子想去玩沙子,哪怕把身上弄得脏兮兮的,我们也可以让他去做。这是孩子的胜利,也是我们的胜利,会让我们跟孩子的关系更亲密。
第二种方法,我们可以跟孩子在大事情上互动。这样孩子就会知道,我们在乎他,尊重他的意见。我们尽可能跟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既能让孩子得到锻炼,也能加深彼此的感情。
第三种方法,我们可以找到办法来抵消竞争带来的紧张感。回到那个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的例子,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不用担心,这个玩具是属于你的,不会有人带走它。但是,现在发生了争抢,你不开心,小朋友也很伤心。如果你把玩具一起分享,他会很开心,你又多了一个朋友,你也会开心,这是不是一个好主意呢?”
只有这样有意识地培养双赢思维,才能减少与孩子的矛盾和冲突。如果与孩子的相处发生了误解,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将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呢?
消除误解最好的方式,就是获得理解。作者认为,如果我们想要被人理解,首先要学会理解别人。因为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并不总是客观的,而是习惯自己能够接受的方式去看,往往看不到本质。
误解不仅会影响到我们的沟通,还会给家庭带来严重的伤害。很多时候,我们责骂孩子,动机都是好的,但是因为误解,让孩子非常受伤。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女孩数学成绩特别差,总是算不好减法。老师很生气,家长也很生气,孩子特别伤心,觉得自己是不是笨?是不是真的没用?
她的爸爸花了一晚上教她减法,但是她还是会出错。于是,爸爸换了一种方法,在她面前摆了9个苹果,拿走了两个,她一下子就说出了答案,是“7”。小女孩告诉爸爸:“哦,没有人告诉我减法就是拿走东西。”
我们想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就必须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因为很多时候,孩子并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所以,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着急埋怨孩子,而是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感受。如果产生了误会,就要去主动消除,只有理解了孩子的感受,我们才能得到孩子更多的理解。
家庭矛盾和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沟通不畅导致的。把书中的7个习惯应用到日常沟通中,可以帮助我们以更积极地方式与家人尤其孩子相处,让家庭氛围更和谐,创造更多幸福感。
史蒂芬·柯维先生给我们强调了三个最能助于家庭沟通的习惯:首先,我们要学会去表达爱,去制造积极主动的家庭氛围;其次,要用同理心去改变孩子的思维模式,平衡孩子的控制欲,避免矛盾冲突;最后,当发生误解的时候,我们要先理解孩子,再让孩子理解我们,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将7个习惯融入到日常家庭生活当中,养成高效的沟通习惯,会让我们家庭充满幸福。
如果本期内容,你有更多想法和提问,欢迎到未来春藤的交流讨论区,留下你的问题,等待导师们的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