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什么才能称之为家?
汉字的“家”,看形释义,屋顶下面有豕,可以谓之家。一直以来,都有人在疑问,为什么家不是屋顶下有人,而是有豕?古人在造这个这个至关重要的字时,是一种怎样的考量呢?
在继拜读了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后,本月又拜读《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在书中柯维提出了管理家庭的七个习惯:
习惯一:积极主动(成为改变关系的动力);
习惯二:现有目标再行动(建立使命宣言);
习惯三:要事第一(在动荡的世界中建立人际关系);
习惯四:“双赢”的想法(从“我”到“我们”);
习惯五:首先理解别人,再寻求别人的理解(通过移情建立沟通);
习惯六:协作(通过庆祝改善关系);
习惯七:把锯子磨利(通过传统重建家庭精神)。
大师的书籍是值得反复细读和咂摸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告诉我们要怎样高效的自我管理,而此书则是教会我们要怎样处理好身边关系,尤其是亲密的人际关系,父母、子女、爱人、兄弟姐妹,进而也可用于亲密的朋友。
给我们生活质量带来最直接影响,无疑一定是我们身边的亲密关系,而往往出现麻烦的,往往也是各种亲密关系,父子不和,夫妻反目,姊妹冷漠,如此种种烦恼,大多数人都曾困扰其中。
关于书中每个习惯的详解和实例,书中有着非常生动和发人深省的阐释,真心推荐给每位希望有着美好关系的人看看。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家”这个字的构成要素的组合,究竟有何深意?这就是《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给我的第一个启发。
屋里里有豕才为家,蕴含的一下几个含义:
1、家首先是一个能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需求的,也就是马斯诺需求的层次的第一级生理需求,和第二级安全需求。有屋子,是安全,能畜养牲畜,那代表能吃饱肚子。
2、家更应该是一个能共同生产和生活,能共同创造价值的地方,家应该是一个有伙伴的地方。在当下,家庭组织已经碎片化,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已是极为罕见,而更多的是小型化的核心家庭。问题来了,一个人能不能称之为家?我的回答是不能,古人的回答,也是不能。所以“家”的宝盖头下不是“人”字而是“豕”,就是这样一层含义。
在物质生产发达的今天,很多时候,一个人也可以实现在物质层面上独立,不再需要在农耕社会中的家庭式协作,因为人类社会已经实现了更广层面的社会分工和协作。但是在马斯诺需求层次的第三极爱和归属感,第四级尊重,却不仅仅靠物质生产就能完成的。而是来自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交往,尤其是和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人的关系。
所以,家里应该还有其他人一起,一起生活,享有亲密的互动,相互关注,共同创造属于共同的价值,这才是能称之为家。
在所有的动作之前,记住,有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对家人“无条件的爱”。
时代发展很快,知识高速更新,父母面临比我们更大的挑战。否能像小时候他们手把手教我们穿衣洗脸一样,手把手教他们现在的新知识?
自家的孩子,终究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他爱偷懒,青春期叛逆,成绩一般,是否还是深情拥抱他,告诉他不再管什么情况,父母都是你的爱你,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做一个行动者,而不是一个评论者,爱在人和人之间应该是一个动词,爱是一个持续一生都应该有的动作,当你想说“我们之间已经没有爱了”的时候,都应该记住,爱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努力地,应尽最大勇气和精力,去爱,身边的一切美好和不美好,无条件的,不计回报的。
2018年2月14日,又一个情人节,情人应该是身边的一切有情之人,亲情、友情、爱情愿所有人都拥有,珍惜,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