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明星是谁)
80年代,在小姨的诊所里挂着一幅长方形棕色边框的明星照片,照片上朝气蓬勃的年轻女子梳着黑又壮的麻花辫子,嘴上涂抹着娇艳欲滴的鲜红色口红,一身白大褂,目光灼灼安静的坐在看诊桌子边。
上小学那会儿,我仔细端详了很久,很好奇照片里的模特是哪位?经过数次仔细研究后,我才能确认,这是小姨本人。此然我仍然可以清晰的记忆起,当时的自己,张大嘴巴,瞪圆了小眼睛,惊讶不已,好漂亮呀,真时髦。
听妈妈说,小姨年轻时,外公家门槛都快要被提亲的人踏平了,络绎不绝,一波又一波,可惜小姨一个都没有相中。
(10年婚姻)
小姨要结婚了,那年我上学前班。
小姨父带了一个小男孩来家里做客,他比我大一岁,穿着新衣服新裤子新鞋子,从头到脚崭新的行头。小姨父仪表堂堂,浓眉大眼,职业是中学语文老师,拿国家的薪水,吃皇粮。是商品粮户口,这个户口当年是吃香得很。
当时小,并不懂事。现在才晓得,当年小姨找了离异男。
虽然,小姨父是人民教师。可是薪水不高,90年代薪水微薄,有时候几个月发不出薪水,全家都指望小姨开门诊,当赤脚医生赚生活费。
基本上,小姨能自给自足,在生活上可以养活自己。再不济都比街坊四邻种地的老农民强上几倍。
在小姨的10年婚姻里,小姨父每周一到周四去学校吃住工作,周五晚上准时回家。小姨父很会烧菜,他回来总会带上鱼肉鸡蛋豆腐,做一桌子好菜,小姨会用小碗,每样夹几块送到楼下,次次如此。
这是我童年时最美好的期待,很盼望小姨家飘着饭菜香,然后小姨会端一碗给我们解馋,打牙祭。有时候是煎鱼,有时候是辣椒炒肉,有时候是一碗排骨海带汤。
90年代,餐桌上鱼肉鸡蛋是极为稀有的,一块鱼到碗里,每次咬一小口鱼肉,分20口吃完,正好一碗饭结束。
心里美滋滋的,美的冒泡,太好吃了。
介绍一下,小姨和妈妈婚后都住在外公老宅,小姨家住二楼,我们家住一楼。
时光飞逝,1999年的春节,我像往常一样,给小姨父拜年。祝他,新年快乐。
新年过后,听妈妈说小姨父去武汉省城看病了。他回来后,陷入昏迷,不省人事。一周后,去世。
小姨父去世时,小姨43岁。她的小儿子6岁。大儿子10岁。小姨父带来的小男孩17岁。
小姨短暂的陷入了空前的绝望和痛苦,她每天都去麻将馆打麻将到夜里12点左右。以此派遣内心的苦闷和无助。
我印象里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当年她的腿上静脉曲张很严重,两条腿都是突起的青筋。大热天,她看到我丢弃的胸罩挂在阳台上。
她说,大文,这个还可以用,你不要,我用着。
那一刻,我很心痛,怎么平时大方的小姨,还需要捡我丢掉的内衣。日子有这么辛苦了么?将来长大了,我要给她买新内衣。
(培养出2个大学生)
小姨夫去世后,国家给他大儿子安排工作,给两个小儿子抚恤金,贴补到18岁进入大学。
到了大学,可以申请助学贷款。缓解了读书带来的经济压力。
可是,生活费衣食住行需要自己买单,学习需要独自操心。
好在,有外公陪在小姨身边,加油打气,释放情绪压力。
小姨关了村里的门诊,把门诊搬到了镇上的门面房。一些老熟人也跟着过去了,没多久她的门诊恢复了门庭若市的场面,找她看诊挂水拿药的病人每天都有。
时间日复一日,时针不停歇,随着时间的流淌。
小姨的大儿子复读考上了一本。小儿子去了哥哥的大学读专科。
作为母亲,小姨陪着儿子完成了人生第一件大事。
村里初中毕业辍学的男孩比比皆是,占大多数,而小姨的儿子们完成了很好的人生进阶。
在我心里,很替她骄傲。这是多么不容易的过程。
高中时小表弟,期末考砸了回家见妈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推开门人在黑夜里发抖。
他说,妈妈,课堂上我听懂了,但是记不进去。
我后来知道小表弟的情绪压力持续了一整年,每日惶恐不安。
小姨说,不怕,总有书读的,没事,考多少算多少。
母亲陪伴子女读书的过程,犹如坐过山车,忽上忽下,让人心脏起伏不停。
何况是一人管2个小孩,其中艰辛是不足外人道的。
如今回头来看,这一切都是红尘往事,翻篇了。
顺便提一下,小姨这两年办了件更大的事儿,她在武汉郊区给儿子盖了2栋3层楼气派别墅。
不得不说,她太厉害了。
(赤脚医生)
90年代的赤脚医生是份苦差事。
每一天,都有人喊小姨去挂水出诊,她踩着那辆凤凰牌二八自行车,黑夜里穿梭。
乡村的夜里,黑漆漆不见五指,没有路灯,没有行人,要经过坟地,路过一亩亩麦田。
小姨说,来请人去出诊,热情又急切,熊医生帮帮忙,家里有人病了,麻烦去看一看。
看诊结束,说一声谢谢,门一关,屋外黑漆漆,她就这样自己一个人踩着自行车,独自踏着月光回家。
其中心酸,不足言表。
家里的门诊,也是络绎不绝,人来人往。
挂水看诊的病人,今天几个,明天几个,有时候是小孩子,在门口拉一坨屎,拉一堆尿。
小姨每天都要给门诊消毒,她的门诊在家里的1楼。
小姨开门诊做生意,乐善好施,经常少收零头,又常常给穷人挂账,有些钱款十年都没有收回来。
她始终微笑着服务着远近的乡里乡亲,人很大方,免费送棉签纱布,免费护理伤口,热情主动的提供看病咨询服务。
小姨的医术在当地颇为人称道,我的同学远在深圳,生小孩,还要让我咨询下小姨。更愿意相信小姨的临床经验。
(照顾姐姐一家五口)
小时候,家里的电费,统一小姨支付。
我们一家五口,看病拿药从来不去医院,小姨免费看诊拿药挂水。
妹妹结婚,接待亲家,妈妈不出面,小姨接待。
弟弟婚房装修,请包工头吃饭,沟通细节,小姨出面。
我生小孩,去武汉省城医院产检是小姨叫车陪同。
前两年,我生病,也是小姨帮忙请人挂号,亲自带我去看病。
出门吃饭,小姨买单,车费小姨买单。
小姨,三十年如一日,默默的补贴着我们家。
妈妈觉得血浓于水,帮衬是自然而然的事儿,她没有放在心上。
小时候还不觉得。
人到中年,越发觉得小姨是很大气又了不起的亲戚,哪有小姨这样出钱出力照顾姐姐家的大小事,不求回报。
扪心自问,我是做不到的。
有一年,我和妹妹从上海回老家,小姨陪着妈妈来火车站接车,她一路上呕吐晕车,接到我们后,第一时间带我们去饭馆吃午餐。
她难受的样子,我记忆犹新,苍白的脸,强撑着一路。
妈妈的白内障手术,甲状腺癌手术,都是小姨陪着住院,她早出晚归,陪着妈妈去医院一趟趟体检。晚上,没有地方睡觉,和妈妈挤在一张小床上。
爸爸胃癌也是小姨帮忙张罗来来回回跑医院。
我很感激小姨。
感谢她的无私付出。
写不完。
是什么样的心情,让她可以做到这样的程度。
孩子爸说,姐妹情深吧。
(回馈)
说来惭愧,近几年,我很坚决的回馈小姨。
买东西买双份,不要也不行。
我会孝顺她到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