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河南师范大学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进入第6天。上午,内蒙古师范大学李春兰老师以《数学之趣——数学与游戏》为主题,带领我们走进数学与游戏交融的奇妙世界;下午,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的位惠女老师则以《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为题,用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案例,揭示了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一天的学习,既有思维的激荡,也有心灵的触动,让我对数学教学的本质与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有了更深的体悟。
一、数学之趣:在游戏中点燃思维的火花
李春兰老师的讲座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入,强调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动力。她指出,数学不应是抽象、枯燥的符号运算,而应成为学生乐于探索的思维游戏。课标中多次强调要“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而游戏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载体。
李老师系统梳理了教材中常见的数学游戏类型:数字游戏、火柴游戏、取石子游戏、幻方等,并深入剖析了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例如,“数字奇观”中规律数列的探索,不仅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更培养其观察、归纳、推理的核心素养;“取石子游戏”通过简单的规则变化,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二进制分析、策略构建等高级思维工具,体现“小游戏大智慧”的教学价值。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躲30”游戏的分析。李老师引导学生从数论角度理解报数策略,发现“抓住3的倍数余2”这一制胜关键,将游戏提升为数学模型与策略思维的训练场。这让我意识到,数学游戏不仅是激发兴趣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有意识地将游戏融入课堂,不是为玩而玩,而是以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出问题、构建策略,让数学课真正成为思维生长的乐园。
二、教学反思:从“经验型”教师走向“研究型”教师
位惠女老师的讲座以“五只猴子的故事”开场,深刻揭示“传统不去反省它,就没有价值”。她指出,教师如果只重复经验而不反思,就会像故事中的猴子一样,陷入“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定势。而教学反思,正是打破这种定势、实现专业成长的“加速器”。
位老师系统阐述了教学反思的内涵与层次。她引用申继亮教授的定义,指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实践及其背后的理论进行持续、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反思不仅限于“怎么做”的技术层面(水平一),还应上升到“为什么这样做”的实践行动层面(水平二),乃至追问“教育价值与意义”的批判反思层面(水平三)。
位老师分享了多种促进反思深入的策略:围绕问题反思(如学生已会的内容如何教)、在教学对比中反思(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差距)、围绕学生反思(关注学生的真实思维与情感)、在研讨中反思(集体备课、观课议课)、基于理论反思(阅读与写作结合)。这些策略为我提供了可操作的教学反思路径。
尤其启发我的是位老师关于“教学反思写作”的指导。她强调,反思不是空洞的总结,而应聚焦真实问题、描述具体细节、融入理论思考。她以“二年级学生眼里的开平方”“加法表整理”“乘法口诀教学”等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写作将教学实践转化为研究文本,实现从“讲故事”到“提炼理论”的飞跃。
三、融合与启示:以反思优化游戏化教学
今天的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数学游戏”与“教学反思”并非割裂的两个主题,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实践共同体。游戏是反思的内容载体,反思是游戏的质量保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以下融合路径:
在游戏设计前反思:是否贴合学生认知基础?是否蕴含数学本质?是否具有思维挑战?
在游戏实施中反思: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是否出现意料之外的思维火花?如何引导深度思考?
在游戏结束后反思:学生获得了哪些数学观念与思维方法?如何将游戏经验迁移到后续学习中?
同时,我将坚持写作教学反思,记录课堂中的“心动瞬间”与“教学困惑”,通过文字与自我对话、与同行交流、与理论对接,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实践性理论”。
所以,要力求做一名“乐教善思”的数学教师。
李春兰老师让我看到数学的“趣”,位惠女老师让我看到教师的“思”。趣是外在吸引,思是内在驱动。唯有将二者结合,才能实现寓教于乐、寓思于学的教学理想。
正如位老师所言:“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从实践到文本的过程,是师生心与心的交融。”我愿意以此次培训为起点,努力做一名会玩数学、会思教学的研究型教师,在游戏中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在反思中照亮自己的专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