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效应——有压力才会有效率
相传,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特别是活鱼。在鱼市上,活的沙丁鱼价格会比较高,因此,渔民们都希望沙丁鱼能够活着回到渔港出售。但是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实在太难了,即使渔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大部分沙丁鱼还是死在了半路上。很难做到,可并不代表没有人做得到。后来人们发现,总是有一条渔船能运回很多活着的沙丁鱼。对此,即便很多人感到不解和好奇,船长对其中的秘诀也始终保持缄默。
直到船长去世的那天,谜底才得以揭晓。原来,船长每次捞到沙丁鱼后,都会在鱼槽里放进一条鲶鱼。鲶鱼进入之后,感知到环境的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到鲶鱼会觉得十分紧张,便四处躲避鲶鱼,左冲右突,快速游动。如此一来,大部分沙丁鱼都会活着回到渔港。
鲶鱼效应
一条鲶鱼便救活了一槽的沙丁鱼,不可不说是一种很神奇的效果,心理学家后来将这种现象加以总结,形成心理学上的“鲶鱼效应”。该效应在企业管理和个人提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启发性。首先,要不断将新技术、新力量及时注入企业内部,激励员工不断创新,唤醒“沙丁鱼”自我求存的意识;其次就是针对员工个人,需要在工作中不断进步,找准促进自己进步的那条鲶鱼,充分适应激烈竞争的环境,加强自我求生意识,这样才不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个人能力才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都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鲶鱼效应”所揭示的似乎就是这个道理。正是你的对手将你一次次逼上绝路,而你也在一次次跌倒后再爬起来,之后你并没有失去什么,因为你收获的是对方不可能拥有的宝贵经验。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长久不懈的危机意识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对于我们个人而言,长期存在的竞争压力是一个人永不停步的动力。我们通常在极其激烈的竞争中深感自身的“困境”,但如果没有这些看似艰难的“困境”,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大。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要看是不是能够爆发出来。
“鲶鱼效应”折射出的理念,不管是对企业单位还是员工个人,都有非常深刻的警醒作用,竞争和激励其实一样重要。据说,在澳大利亚的大草原上有一个广阔的牧场,牧场上狼群猖獗,常常轻而易举地吃掉牧民们的羊。大家很担忧,长此以往会把他们的羊吃光。于是,大家联合起来向政府求助。政府接到求援,派出军队将狼群消灭殆尽。没有了狼群的威胁,羊的数量很快增长了,牧民们也很快乐。
但是不久之后,人们很快发现羊的繁衍能力越来越低,并且出生的小羊体质很差,羊毛的质量也远远不如从前。牧民这时才明白,原来没有了狼群这个天敌,羊的繁衍能力和生存竞争能力也就逐步退化了。后来,大家又前去请求政府将狼群引进牧场,当狼群再次出现在牧场上,羊的数量虽然减少了,但生存和繁衍能力却增强了,羊毛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同样地,人类也是一样,如果长期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就会渐渐变得只会享受安逸,长此以往不思进取只能越来越碌碌无为。
可见,我们该感谢那些带给我们危机感的对手们,正是他们让我们保持斗志,不断迈出前进的步伐。
在一个企业中,长久安逸稳定的工作状态会使员工很快陷入混沌,工作积极性降低。要想促使大家随时保持着高度紧张的积极状态,“鲶鱼”的引进是必不可少的。“鲶鱼”可以激活团队中的竞争意识,当大家意识到再不努力就要丢掉饭碗的时候,就会能最大限度激发出其无限的潜能。本田公司的知名度之所以在欧洲乃至亚洲都有明显的提高,并最终成为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就是因为它善于引进外部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其他员工的积极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长期从外部引进人才使得内部人员晋升的机会流失,员工的忠诚度也会不知不觉降低,对公司的稳定发展很不利。因此,企业不妨从内部竞选人才,一方面增强了内部的竞争力,一方面也是“鲶鱼”的内部引进。
企业界有种说法:“假如一个领导者不能让他的员工感受到危机的存在,那么很快他就会失去信誉,进而失去效率与效益。”而这种危机感并非仅仅来自于企业组织的内部,还有整个行业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状况。
总之,不管是企业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危机感,都能使人产生一种生存竞争力,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安逸造就的永远是停滞不前和庸碌无为。因此,不要害怕竞争,越是激烈的竞争,造就出来的奇迹往往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