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的电影不少,在心里留下痕迹的并不多。我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死亡诗社》。在以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的威尔顿预备学院,新学期文学老师约翰·基汀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他自由发散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用“诗,美,浪漫,爱”感化他们。当时我念初一,是在新老师的课上看完的——这位新老师教学方式有些独特,从不将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公式化地呈现在幻灯片上。课堂上发言不用举手,她欣然倾听我们的全部,哪怕支支吾吾谈一些毫无依据的感受也不被打断。她用两节课任性地放了《死亡诗社》。说实话,那时候年纪太小,从未思考过自我价值与生活意义,对于“诗和远方”毫无概念。却记得她在片末揉了揉眼,写下四个潇洒大气的行楷“活在当下”。她说,这是她最喜欢的电影,甚至影响她成了老师。而活在当下是其中一句台词,也是她的人生信条。希望我们都能快乐地度过每一个当下。学现代诗时,她带我们来到绿茵场,“每个人大声念一句诗,踢一次球”。那天的操场回荡着“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学宋词时,她要求我们至少创作一首词,分享交流……如王小波言,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可以说,是她为我打开了这扇门。高一再看时,对基汀的春风化雨感悟更深,也为自己在懵懂的年纪遇到她而感到幸运。两周前突然得知她永远地离开了,一个珍贵的自由的灵魂永远消失了。又看《死亡诗社》,朦胧的泪光里,她的音容依然清晰,“哦船长,我的船长!”
——献给已故的刘芬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