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自幼喜欢诗词,读诗、学诗、赋诗、吟诗、解诗、论诗,对他而言,是情趣爱好,是生活方式,是政治工具,也是交往手段。阅读毛泽东的诗词,可以感受他对文字的苦心造诣,经过时事历练,在光阴沉淀中,逐步达到说理透彻,圆融通达、韵味深远的境界。
毛泽东喜欢读苏东坡、辛弃疾,不太喜欢读杜甫、白居易,说“杜甫的诗哭哭啼啼的”。其实,他的诗词给人总体感觉也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豪情满怀,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据统计,毛泽东藏书中留有阅读印记的,包括圈画和批注,涉及1180首诗,378首词,12首曲,20首赋,诗词曲赋总计1590首,429位诗人。
作为一个内心世界异常丰富的伟人来说,其中,真正触动他,让他为之落泪的作品多吗?
答案很难说,但是有两首特别的作品。
一首是《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谪新州》。
宋高宗绍兴年间,朝廷与金人议和,胡铨上书请斩投降派代表人物秦桧,天下震动,胡铨因此获罪,被贬新州,即现在的广东新兴县。
胡铨在赴新州的路上,途经福州嵩口,退居在家的张元干为他送行,并激于义愤作词《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谪新州》,以壮其行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谪新州》全文如下: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1975年,晚年的毛泽东刚做了眼睛手术,即重读这首词。
一篇读罢,放声痛哭。
另一首是《枯树赋》。
《枯树赋》是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羁留北方,抒写对故乡的思念,并感伤自己身世的作品,全篇荡气回肠,亡国之痛、乡关之思、羁留之恨和人事维艰、人生多难的情怀尽在其中,劲健苍凉,忧深愤激。
文章从见庭槐而叹写起,先侧面写树的茂盛高大,再正面写其形象,“熊彪顾盼,鱼龙起伏”;由盛而衰,便写到“鸟剥虫穿”、“膏流断节”、“百围冰碎”、“千寻瓦裂”。
最后归到羁旅无归的感伤:“木叶落,长年悲”,“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据身边工作人员所知,毛泽东至少有两次背诵《枯树赋》。
第一次是1951年,58岁,在中南海丰泽园的办公室里,得知爱子牺牲的消息之后。
第二次是1976年,83岁,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地书房里。在周恩来、朱德逝世之后,突患心肌梗死被抢救过来之后。
原赋最后一段如下: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
乃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沉郁之思,让人悲叹。
光绪帝在1901年的《变法上谕》有这样的话:“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太多,豪杰之士少。文法者,庸人借以藏身之固,而胥吏为牟利之符。
公事以文牍相往来而毫无实际,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渐消磨。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国家者在一利字。”
伟人的泪,是家国情怀,是未酬理想感慨,是对人生事业,历史责任的追问,既无私,也无利。
他很喜欢清人严遂成的七律: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人歌》。
希望更多人懂得这些泪水,珍惜这些诗歌。
枯树赋
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声含嶰谷,曲抱《云门》。将雏集凤,比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覆。熊彪顾盼,鱼龙起伏。节竖山连,文横水蹙。匠石惊视,公输眩目。雕镌始就,剞劂仍加。平鳞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槎枿千年。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岂独城临细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千寻瓦裂。载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乃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