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号,日更字数达到了60万,600391个字。第六个十万字日更的完成,拢共花费了66天,四舍五入,每日更文1515个字。
1月13号,日更总字数达到了50万,500917个字。第五个十万字日更的完成,花费了70天。四舍五入,每日更文1442个字。具体可看第五个日更十万字感悟。
对比来看,这次十万字日更天数提前了4天,每日多输出了70来字。如果再拉长一点来看呢?
截止目前,已经连续输出443天,写下了600391个字,每天平均1355个字。完成五十万字日更时,377天里平均每日输出1329个字。这两个月的坚持,均摊到每天,只增加了22个字。
相较于单次十万字积累所带来的变化,还不算小,可一匀到总天数中,这个变化就微小的多,越往后,这个变化也就越不显著。
这次比对,倒告诉了我两个道理。
一来,我们在长久坚持做一件事时,虽每日都未停歇,可越往后带来的标识性变化,肉眼可见的改变是越来越小的,进而使得自己的精神层面也越发迟钝。
时间久了,很容易就会陷入一种惯性循环中,每日写着差不多的文字,差不多的字数,如温水煮青蛙般不痛不痒的维系着,写作所需的灵敏度是在逐渐降低的,那种燃烧着的热情也在悄无声息中被慢慢消解。
这时,我们需要去寻求突破,正如许多人工作了一段时间就会选择学习充电一样,这个转变的过程当然不易,可一旦越过去了,我们将会迎来更大的变化。
二来,某一天亦或者某阶段获得的成就放在时间长河里来考量的话,真的是不值一提。当然,也包括某一天、某阶段所遇到的不愉快事情,它也不值得我们长久的沉溺其中。
在此声明一点,并不是说让大家放弃去体悟某阶段成功的喜悦,或者悲伤的情绪,我们仍然要好好拥抱它们,无论好坏,关键需要我们在此过程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让我想到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这个理,说起来倒是容易,知易行难。对于人生的大智慧,只好慢慢参悟,急不来。
此外,这次十万字日更给我带来了哪些变化,在此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盹呢?
变化和困顿都是相伴而来的,而生发这一切的过程中,有两个标志性节点。
一是,2022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在自己心里默默地下定了决心,更文字数由每日1100字提升到1200字。
二是,2022年12月31的发布的那篇文章小舒同学的年度总结与展望,在刻意的将这一年12个月的12篇总结进行再度凝练,当然离不开长久的积累,也是那天后,所输出的文章都会刻意的使用偏抽象性的词语,减少了口语化用词。
可这个过程依旧是无意识的,只是内心某种隐隐的感觉,觉得有必要这样输出试试。直到2023年2月10号,念念姐在这篇文章优创徽章,久违了的一则留评,大意就是恭喜我的文章从流水账式的记叙转变为正式文体了。
这个藏于内心的某种模糊认知一下就通透了,而后的更文中,时刻都会谨记这一点,时时提醒自己。
变化自是明显的,能够明显的感受到自己输出能力提高了,文笔和思辨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困顿自是不少,曾有一段更文时间是非常拖延的,要改掉流水账式的习惯,可用这种方式已经输出一年时间了,谈何容易。不过当要改变的决心大于维持现状所带来的忧虑时,改变也就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