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给“系统”的一场“工具”烟花 04/27

看完这篇文章要对比-工具战胜不了系统-才有用。(如果你创造了一个价值,但这个价值因为技术、时代、组织被限制,而你又不想被遗忘,你就得想方设法创建一个组织形式或者构建一个生态系统让它融入进去,否者就成了第二个毕昇悲剧,永远比同时代的人(古腾堡)更失败)

我们都知道,咱们中国有所谓的“四大发明”,其中之一,就是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就有了,比西方早了400多年。这当然听上去很牛了,感觉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应该很发达才对。可是,事实情况并不是如此。根据统计,中国古代,通过活字印刷术印出来的书籍,只占到全部书籍的2%左右,也就是说,实际上,活字印刷术是被严重边缘化的,这是为什么?

过去,我们在解释这个事儿的时候,一般都在技术上找原因,比方说,活字印刷术虽然出现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技术层面一直比较粗糙。

你想,活字印刷一次要把几百个单个的活字拼到一起,首先一条就是需要规格极其统一,字与字之间要严丝合缝,不然整个版面都会参差不齐。用蜡固定的时候,也要求很高,固定不好就会凹凸不平。同时,宋代是雕版印刷术最顶峰的时候,中国的古籍里宋版书籍的收藏价值是最高的。两相比较之下,活字印刷术就远不如雕版精致、美观,被边缘化是自然而然的事儿。这是在技术层面的解释。

但是,这个解释恐怕不对。为啥?并不是说,活字印刷术之后就没有发展,比如明代中期就出现了铜活字技术,和木活字相比,就不再是一个一个手刻,而是统一铸模,精确度自然就提高了很多。

到清代的时候,活字技术就更成熟了。两个证据,康熙40年的时候,制作了一大套铜活字,用它来印制了《古今图书集成》,一共有1000卷,绝对是个大工程。到了乾隆年间,乾隆想如法炮制,搞一个图书的大制作,但他爷爷康熙的这套铜活字已经在多次的使用中残废了,再搞一套也不简单,他改用枣木活字,印制了《武英殿聚珍丛书》,全书134种,也是个大工程,大制作。你看,皇家都在用,不能说技术上不成熟吧?那活字印刷被边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你想,活字印刷术的优点是啥?不就是操作灵活,成本低嘛。用一套活字就可以拼出所有的图书嘛。这是活字的优势。但是,什么书会用到它呢?

如果是那种超大型的书,比如四库全书,反正民间也买不起,只需要几套就够,用活字印,还不如用手抄呢。所以,四库全书事实上就是手抄的。有学者统计,中国古代的书有51%是手抄本,超过一半。在明代文渊阁的藏书中,手抄本的数量远远高于印制本,占到70%。这都是那种印刷量不大的书。

你进一步追问,为啥印刷量不大啊?因为那个时候,一个人写了一本书,上哪儿宣传,上哪儿销售?后来那种全国性的图书发行系统,零售系统,媒体,那个时候都没有啊。社会系统不支持嘛。那你说,如果是那种印刷数量很大的书,比如儒生参加科举都要用的四书五经什么的,是不是该用活字呢?也不行。

首先一个原因好理解,雕版印刷其实也不差。一块雕版的寿命是多少,它可以印多少册书,一块雕版最多可以印3万册书。在今天也不算是一个很小的数字。所以雕版印刷够用了。说到这儿,你会说不对啊,够用不行啊,一个商业行为,讲究的是合算啊。活字印刷的优势不就是成本更低,经济上更合算吗?

对,但是回到社会学的视角,有两笔账还要算进去。

第一,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一年年地举办的。考生是一波波地来的。所以,一块雕版,一次印1000本,可以印30次。这一版印完了,把它刷洗干净,把它风干,然后很好的存起来。什么时候再需要,拿出来马上就可以开印,没有什么排版的事了。可是活字印刷呢?每次都要拆散了重排版。这笔费用也要计算进来的啊。你看,不能单纯地算印刷量,还要看印刷量在时间上的结构。不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你就看不懂这个现象。

第二,活字印刷要排版,排完版还要校对,印完了这次还要把版拆掉,要把一个个活字归位。然后什么时候要印了,还要再次排版,排完版还要再次校对。这就产生了一个要求,就是排版校对的人必须能认字。可是,在中国古代,识字是个门槛,识字的目的是什么?识字的目的是科举啊。只有那种实在混不下去,连个教私塾的活也找不到的人,才会干排版校对的工作。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嘛。这样的人别说找不到,就是找到了,工钱要得也不会低。

而雕版印刷呢?古代的雕版工人就不需要认识字,每个字在他们眼里就是一幅画,刻对了就行。这人才需求要低得多啊。这是又一笔账。所以,活字印刷术就没有什么大的市场空间了。

当然,小的空间还是有的。比如,古代江南一带,就有一个工匠群体,挑着个担子,里面就是活字,到处走街串巷给人印东西。什么东西?大家族的族谱。所以这群人被称之为“谱匠”。

族谱就符合我们刚才讲的两个条件,第一,一次印刷没有太大量,少的七八本,多的一两百本。第二,一次印了之后,短期内不需要再印,排版一次,拆了没关系。这个市场空间就留给活字印刷了。因为经济上合算嘛。

雕版印刷不是在 技术本身 上更成熟,而是在 社会组织 上更成熟。你想,雕版印刷术用量大了,就产生了一个刻工群体。每个时代大概都有上千人。他们的分工越来越精细,有师徒的传承,手艺越来越精湛,印出来的书当然就精美。而活字呢?一次制造完成,可以用很久,就没有办法衍生出庞大的从业人群,印制技术提高得也就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463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868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213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666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759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25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16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484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28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33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393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073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18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0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38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338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60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