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7点46分,看着儿子背着大书包走进校门口的背影,终于长舒一口气!这是娃开学以来,最早到校的一天,昨天是7点50分,按娃的话来说,他认为他的动作会越来越快。我也相信!
这之前的一个多月,每天早晨的情境是这样的:我和他爸的声音充斥着整个屋子。我做饭,爸爸督促他起床——“洗脸了吗?”“英语读了吗?”“怎么还不吃饭?”“快穿外套,你要迟到了!”。然后我一路电驴载着儿子狂奔,他爸留在家里收拾善后。就这样,在我们夫妻两高度配合下,能确保孩子每天8点准时到校。所以我们是该感谢儿子吗?——让我和他爸自从热恋期过后十年未见的合作默契,再次出现?!
隐隐我也觉得这样不好,毕竟一年级的孩子了,应该要有自己组织行为和时间控制的能力。他也有允许自己发个小呆调整下起床状态的权利。只是这些“组织”“控制”“调整”都是要他自己独立去进行,并且自行承担结果的。如果我们没有从他睁开眼的那一刻,就提醒督促他该做什么了呢?
果然,爸爸的老板给了我们检验真理的机会——上周派他爸出差了几天。第一个爸爸不在家的早晨,我又要做饭又要提醒他,好不容易电驴冲到校门口 ,已经8点06分!儿子自知迟到不吭声了。看着他走进已经没有孩子进入的仅留一小半开着的校门,老母亲我瞬间被一种无力感蔓延。爸爸出差的第二天早晨,我已经半放弃状态,一边做早餐,一边看看他有没有在按部就班的做该做的事。早餐后收拾完毕,我站在门口等他。他准备背起书包,发现袜子还没穿上,于是放下书包穿袜子;等他已经背好书包,发现外套拉链头被书包压在背后了,只有再放下书包把外套拉链拉上;全部妥当,儿子穿上鞋子准备下楼了,发现他午餐的汤碗还没拎,只好再脱鞋进屋把汤碗袋拎上。我俩来到车库骑上电驴时,我抬手让他看了下表上的时间——8点整!一路,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狂奔,太阳刚刚好,风也不大,对于9点才上班的我来说,完全没必要在路上争分夺秒。而儿子此时,脸上已经很难堪了。我对他说:“妈妈每天都可以像今天这样,在路上稳稳的骑着车,这样也安全。平常妈妈总是急着催你,急着路上狂奔,是怕你迟到。但是今天妈妈想明白了,你迟到是你自己的事情。想不迟到的话,是你要去预先安排好估计每件事需要的时间,然后自己抓紧去做。”8点10分,终于到了校门口让儿子下车,此时校门已经关上了。儿子问我:“妈妈,校门关了,怎么办?”我说:“这就是迟到的结果,你自己想办法进去吧,或者去按按门铃?”沉默。。。。几秒钟后,我说:“妈妈还要上班先走了,妈妈上班也不能迟到的。保安老师就在门卫室,你自己想办法让老师开门。”说完,我掉头骑走了。就在路口转角处,我停下来偷偷看着校门口无措的儿子。我看见他拍铁门,看见保安出来,看到他走进去,校门再次关上。看表,此时已经8点12分!
那天是周五,晚上爸爸也出差回来了。我和爸爸说了他这个严重迟到的经历,也约好了以后我们不再像之前那样一步一步的催促他,晨起后的时间全交由他自己来安排,要迟到那就迟到吧!
中间隔了两天周末,周一早晨我和爸爸各做各事,儿子关了闹钟就开始了穿衣洗漱。看他连贯的动作,我想他对周五的迟到经历还是印象深刻的。中间几次他发呆、停滞,爸爸想要发声都被我制止住了,但孩子同时也看到了我两的反应,赶紧继续手头的动作。7点45分,我们一起出门,7点58分踩着点到了校门口。虽然险些迟到,但儿子的动作和各项衔接,已经比之前快多了。
周二也就是昨天,儿子担心迟到,穿衣洗漱完,直接坐到书桌前学蛋糕英语。吃早餐前,稍楞了一会儿,看到我和爸爸都坐下来吃饭了,也就赶紧吃了起来。家里的早晨已经比之前安静了好多,把儿子送到校门口时,我看了表是7点51分。晚上下班回家,我问了儿子早到学校的感受,他说“好极了妈妈!早到可以早点收拾书包,还能帮助老师做点事情。”我想,他已经尝到不磨蹭的甜头了。
今天早晨,儿子的速度确实又比昨天更快了。路上儿子对我说:“妈妈,我现在还不是班上第一个到的,但我觉得我会越来越快的。”我说:“我们上学不用比谁第一个到,只是迟到是个很不好的行为,我们要学会守时,不管朋友见面还是长大以后的工作。如果迟到了,也是你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承担迟到的后果。不过只要你有想法怎样做能不迟到,爸爸妈妈都会全力去支持配合你!”
此时连敲打键盘的手指,都噼里啪啦的叫嚣着内心的兴奋。当妈以后,我们的喜怒哀乐真的很多时候都和孩子联系在一起,也正因此我们投射给了孩子不少期待和焦虑。当我们发现孩子在一些动作上磨蹭和停滞时,可能更多的要关注,是不是孩子从我们身上內摄到了什么?他们无法把內摄而产生的内心冲突排解掉,只能从行为的拖拉中试图去缓解那种冲突感。作为父母,我们很难不对孩子有期待,有期待就伴随有焦虑。但至少,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由孩子,因为孩子能够脱离父母的外力而自主行为,他就能感觉到自我的力量和控制感,而这种控制感强了,冲突感也就弱了,自然也就有效的减少了拖延和磨蹭。
所以,孩子不迟到的秘密,就是我们适时的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