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有爱好的孩子,都是潜力股
——“从众”到“说服”
“一旦你形成了某种信念,它就会影响你对其他所有相关信息的知觉。”是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提到的观点。我们经常强调信念的重要性,体察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力,更愿意寻找一种可以激发信念的动力源,鼓励孩子在知识和能力习得的过程中主动拥有更加明确的学习动机。
面对家长对孩子学习倦怠的无奈,面对孩子对学习时常表现的“一声叹息”,作为教育者最先应该关注的,恰恰是对学习者学习场的了解与分析。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学习;为什么不愿意持久学习;为什么在自己的未来之路选择上要么从众,要么茫然?这一切都和学生的学习场,也就是其学习环境密不可分。我以为,场分内外,一个存于学生内心,一个根植于他生活的外部环境。
世界上的任何一人都不可能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除了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外界给予每个个体的氛围环境,容易让一个人接纳社会影响,进而完成从众行为。在学习过程中,结果往往成为最容易直接量化的标准。成绩理想,就意味着孩子能力强、状态好,得到表扬和肯定的机会多,得到展示和宽容的机会也随之增加,成为众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而那些在学习(主要是为了应试的学习)以外的事情上,过多关注,甚至将其作为爱好的孩子,也会得到一个很笃定的标签——“就会闲白儿”(天津方言,不做正经事,在闲事上下功夫)。那么,闲事为何?比如沉迷踢球,比如沉迷动漫,比如沉迷写小说,比如沉迷服装秀传递的流行趋势……这些,考试不涉及的项目,都属于一定要被严令禁止的范畴。
扔球、烧书、撕小说、拔网线、砸手机……为了让孩子回归正途,家长竭尽全力地为孩子营造一个纯净的学习场。与之相伴的,是家长、老师的频繁说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唤醒孩子的情感共鸣而渴望改变孩子的不良学习行为。然而收效甚微。
很多教育教学杂志、电视网络媒体都希冀借助某些理论完成对学习动力不足学生的对策研究,这无可厚非。但从我工作十六年接触学生的经验与反思来看,学生并不是将大人世界里的“理所应当”当作必须遵从的规定。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化共同速度的大幅提升,将质疑的心声转化为行动中强烈抵制的大有人在。如果从动力不足的现象本身机械简单地草率应对,倒不如追根溯源,看看在对人性的基本认知和对人的基本心理需求“理解”的角度能否找到新的突破。
我相信,每个有爱好的孩子,都是潜力股。他们真正的动力来源,恰恰与他们的爱好密不可分。心理学认为,爱好是指当人的兴趣不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人的动机便成为人的爱好。可见,爱好在一定条件下,就是人的动机。
当然,并非所有的爱好都能发展成职业,也并不是所有的爱好都一定是能够直接指导应试、迎来未来的美好生活。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当一个孩子能够对自己所热爱的事情投入精力、付出努力、获得幸福体验的时候,他所获得的满足感无法言喻。作为家长和老师,能够不为社会影响左右,坚守一份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因势利导地让爱好成为学习动力的转化源,未尝不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引导方式。
以我自身的工作实际为例。在语文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进行开放主题演讲,学生可以尽情展示他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或者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思考,言之成理即可。设置活动的初衷,本来是为了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写作训练服务。然而,学生们的演讲内容让我刮目相看。语文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通常并不会选择目前所学学科之外的内容加以研究,他们对历史、政治、数学故事等内容更为偏爱,谈不上爱好,仅仅是表达自己在这一领域了解了什么、专家思考了什么,更像是给课堂挖了一个沟渠,将他人研究之泉引入课堂;语文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少了很多顾虑,什么都愿意拿出来“嘚瑟”一下,有的同学演讲“我看中国男足及足协体制漏洞”,有的同学演讲“宅男文化与动漫经济”,还有的同学聚焦“漫威电影的时间轴研究”,五花八门的演讲内容,比和高考科目挂钩的发言更能带来班级共鸣。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所谓“学困生”眉飞色舞,自己动手画图、做ppt演示更不在话下,而放在平日,他们的作业总是最潦草、最敷衍的存在。
关注他们的表情与动作,琢磨他们的研究与思想,我可以感觉到他们内心的真情涌动。如果一个爱好可以给一个人带来如此大的愉悦,如果一个爱好可以给人带来如此大的勇于奋进的力量,那么有效的迁移无疑是可以尝试的方向。我选用中心途径去说服,因为他们自身对某一领域的研究,就已经积淀了大量的论据证明,我只需要引导他们将这些故事说给我听,通过询问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己说出喜爱的起点和坚持的原因,进而让他们和我一起挖掘爱好与语文学习的交汇点。在对他们爱好的理解、尊重和保护中,给他们的爱好在语文学习的平台上搭建高楼。
孩子们的作文,便是交汇点最好的体现。一篇议论文,当它和学生的生活、思考紧密相连的时候,当它的每一个论据都来自于学生对其研究领域学术前沿的总结与反省之后,学生就不会为无米之炊挠头,就更愿意接受教师对其行文逻辑如何更加缜密的建议和指导。
其实,放下对学生一旦投入到与考试无关内容的研究就势必会影响学习成绩的偏见,摆脱如果管不服学生就不是好老师的从众干扰,凭借教育者对于人本身的人性考量和对人性的基本尊重与信赖,多一份理解与支持,给学生一个可以带着爱好上路的途径,大概就没有学得不开心的学生,大概就少了很多课堂的浑浑噩噩者。
我相信,每个有爱好的孩子,都是潜力股。他们的学习动机背后,有强大的引擎。保护好积极的爱好,推动孩子找准自己的信号源,辅助他们拿起自己的开山辟路工具,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我们必然能看到周身气血通畅,活力满满的蓬勃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