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
中国一直坚持了一千几百年的应试教育,就是要分数来决定以后在哪里学校什么专业 ,有了这个四年的专业学习,或许有了新的工作岗位,到底是不是学有所成,还是只是为了一份收入,还是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做了最喜欢的事情,这些都不确定,因为前面的教育都是以为了回答问题而学习的知识。
所谓的应试教育,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教育。就是事实性的知识。比如问题是中国的首部是哪里,只有一个答案,你填的不是北京就是0分。当然这种引导下,大家只会为了答案而学习了。知道北京,就应该知道为什么会定在北京,形成的过程又是什么?现在也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我们的认知又是什么样的,和我理解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应试教育能记住知识,这是好的一面。而我们生活在现实中,无时不刻在处理生活中的事。生活是真实的,学到的东西还是理论知识。而教育不会使人变得更有道德,也不会使人更幸福,也不能改变他人的本能,更不能改变他人的热情。让我们真正走向成功的条件是一个人判断力,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
我们也不能说一点用都没有。起码是个基础,有了这个起码的知识量,还得要在经历中辨别自己的价值,观点,对一件事所看到的表面现象能够判断大致是什么情况。这和做过事有关。我看过这件事的整个经过,我知道所有的细节,这和我看到有烧焦的味道就知道一定是火大了,食物表面被破坏了,不能再吃了,也变味了,这是经验大于知识的地方。
是的,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这些细节,也就默默推敲出,在心中逐渐成形。有了新了提示,也就有了新的简化,创意,改进或是发明。这些都是一定在知识的基础上实践后的事了。在经历当中,我们才能养成有了坚韧不拔的个性,有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知识,这些是学校给不了的。想想我们一生在学校的知识在人生的使用率有30%吗?
这和我们用的汽车,手机一样。闲置率高,是有几种理解。是以后得用上,那还得看时代的变化,有些知识已经过时了,课本的内容也要改了。因为以前让放多少米的生活常识,对于现在平台叫外卖,也是一种学习知识的。回忆第一次吃牛排时,怎么拿叉呢?又回忆第一次打领带时,又会怎么打法吗?仅仅是知识的问题吗?还有教育的本质?
本质应该是我们不只是要知道应试的教育内容,还要之其所以然。一件事,我们知道本质的属性,好过只清楚表面。要知道,理越辩越清,事越扯越明。我们写下来,也是为了把概念和逻辑搞清楚。知识我们知道是死的,不是表演给大家听,而是做出成形的产品,为人所有。李小龙说真功夫就是快速打倒对方。所以看他的戏,就是几秒的时间打倒一个人,这有些艺术的表演成分,是不是他创立的截豢道,不是一种创新吗?
能够创新,一定是把前面的功夫再次推演一次后再次融会。我们把知识活学,就是把原来的顺序再次组合一次。我们在使用塑料后,可以再次加工成另外的塑料再用。如果我们把不用的衣服切割成另外的尺寸又做成了一个手套,又可以不用再买新的了。这不是会生活,也不是一定要节省。这是一种创新,也是使用知识,改变自己,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观。这是一种成就,不是知识本身这么单纯了。
其实学校教不了的,还有很多,主要是实用性,行之有效,方便快捷,而知识最忌讳机械照搬了。我们的学习能力,就应该是在生活中实用起来,当父母不在,可以自己动手做饭,如果家长没有空,可以自己打车或是坐公交车,还有自己的脱衣服后可以放在洗衣里洗了可挂起来。只有在学中做,做中学,知识才是活的,也才是自己的。
应该教育在我看来,只是教会了我们学习的习惯,如果说是一种方法,还不一定,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用,都会不一样的,所以只是开头的态度。我们在所有的不明白事面前,首先要承诺自己真的无知,然后还愿意再学习,再实践,或许下次我不再用这个方法。我还用,说明是有用,有用,才是学习的目标。教育的本质就是打开我们前进步伐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