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期的开头
本公会分享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
今天是女神节,各路大神吉祥。
今天分享的是“爵士祖母”Joni Mitchell
嘿,近来可好?
大家儿时有这样的经历吗?
喜欢在被子上跳,而且一定要跳
叠好的被子才过瘾;
不论男女,你有没有主动要求抹个
红嘴嘴?
小时候嘴很甜,大一点却不爱说话,
……
还能想起对于你的行为,
父母是如何处理的么?
其实,这些都和今天要聊的
“孩子的敏感期”有关。
回忆可以帮助我们体会小主们
现在所处的情境,
只有直面自己的亲妈,
才能当好别人的亲妈。
本公本着“小心求证,大胆胡说”
的一贯原则,今天给各位扒一扒
到底撒是“敏感期”。
“儿童敏感期”是个心理学概念,
它是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时期,
相对于其他时期对一类事物更感兴趣,
心理的某些方面发展也最为迅速,
这个时期即称为“敏感期”。
别急!!!
事情要从意大利说起。
意大利有个叫玛利亚·蒙特梭利的
老奶奶,
她提出了“吸收性心智”、
“敏感期”等概念。
单提这个名字大家估计不熟,
但提起“蒙氏幼儿园”、
"蒙氏教育法",
大家应该很熟悉......
没错,"蒙氏教育"就是
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可以说,“敏感期”被反复提及,
和“蒙氏教育法”的流行不无关系。
蒙奶奶认为:
“孩子具有不自觉的感受能力
与特殊鉴别能力。”
简单说就是——
期初,孩子不理解这个世界,
只是被动的靠感官接受妈妈的怀抱
就是全世界。
当这种被动认知积累到一定程度,
孩子开始主动去思考,去理解,
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重组周遭事物,
并在一个逐渐扩大的世界中践行。
这么说好像还是很抽象,
我来打个比方:
十天后......
又十天后......
这个从被动到主动,
逐渐明了自己意愿的过程,
和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原理相当。
这个过程中的“不同时期”
会对“不同事物”产生兴趣,
这个“不同时期”就是“敏感期”。
综上所述,
想成为“情圣”,可不是朝夕之功!
好吧,对于严谨认真的亲妈,
只有请出我的杀手锏了。
有请为了生孩子变秃也在所不惜,
有请理科生,本公的女神,
陈皮妈妈......
何为敏感期?
敏感期概括起来就是 ——
由孩子的吸收性心智决定的
一系列特殊时期。
在这些特殊时期,
孩子出于本能会执着于一些事物,
比如走路、画画、养小动物、
大人的高跟鞋、地上的烟头,
甚至玩自己的便便
……
这个时期的孩子
会对感兴趣的事投入大量的精力,
并在此过程中高效发展自身的
各项技能。
成长中有哪些敏感期?
口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
走路敏感期、细小事物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完美敏感期、
占有敏感期、绘画敏感期、
音乐敏感期、审美敏感期、
人际关系敏感期、
性别敏感期等等。
世界对于孩子来说是崭新的。
所以他们总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
各位亲爹亲妈不能用成人的视角,
好恶,习惯,来绑架孩子的正常需求,
你可能正在扼杀一个天才。
敏感期对孩子的成长有何意义?
在一些敏感期里,
孩子执着于做一些动作,
从而发展自己的运动能力,
比如走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
另一些敏感期,
孩子执着于原则、秩序,
这期间孩子喜欢追求自己认为的
完美,不用担心孩子会成为
龟毛的处女座。
恰恰相反,
对完美的追求利于孩子
发展专注的内心,平和的气质,
有序的行为。
还有一些敏感期,
孩子用来发展自己的智力,
形成自我意识,
建立对世界的认知。
比如空间敏感期,音乐敏感期,
绘画敏感期,语言敏感期,
人际关系敏感期等。
可以说,
敏感期就像一把把启动孩子天赋的钥匙,
钥匙一把接一把的启动,
让孩子不断发展各个方面的能力,
为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
如果敏感期受到干扰,
会有怎样的后果?
如果一个生命的成长历程经常被打断,
那成长的结果还会好吗?
干扰孩子的敏感期,
就是在打断孩子的成长历程。
我们总结过去,
意义在于指导当下,
无论你出于什么样的心愿,
对于孩子的人生画卷,
都请你谨慎下笔!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
本公将把孩子的“敏感期”展开说明。
我们的目标是:
明明白白爱孩子,有条不紊做爹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