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得到了几个词:器皿、一个让你沉思的地方、博物馆、体育场、寡妇、编制。将它们连成了这样的一句话:她是一个在博物馆工作但却没有工作的寡妇,丈夫死后,她好像变成了一件空的器皿,难过时常去体育场。因为家是一个让你沉思的地方,体育场则是可以让人发泄的场所。
最近在看史铁生的文章,心情挺压抑的。之前对史铁生唯一的认识就是中学那篇节选的《我与地坛》,因为对作者本人不够了解或了解不深入,而很难体会《我与地坛》的那种沉思与心境。
如今史铁生已经离世六年有余,我才第一次通过他的文字比较深入的了解他。若是他在世时便能沉下心来读那些文字,也许我不会像现在这样唏嘘。
现在在网上看到史铁生的照片大都是他成名后那招牌式的笑。可从他坐轮椅的那一天起他和他的母亲经历的痛苦、挣扎、折磨甚至绝望数不胜数,谁又能料到命运给他开辟了另一条路呢!史铁生凭借自己惊人的毅力等到了柳暗花明的时候,而她的母亲却没有那么幸运。临终前的几个小时还在为明天要推儿子去北海看花兴奋的忙碌着,因为儿子这次终于愿意去了。几小时后便被送上救护车,最后一句话是:我那生病的儿子和那未成年的女儿……带着一辈子的牵挂、顾虑、担心离世。这就叫“死不瞑目”吧。原来以为死就是死从未细想过,现在明白死和活着一样是分状态的,比如活着的人分幸福和不幸,死去的人也有瞑目和不瞑目的。
看到史铁生写他母亲如何为他一遍又一遍去残联给儿子找工作;如何找尽偏方给儿子治疗双腿;如何在儿子发脾气时躲在一旁不敢出声;如何每次都近与祈求儿子出去转转时我心痛不已。她在人生的最后几年经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悲痛,以至她等不到儿子突破自己的那一天。就像书上说的那样:“她太累了,上帝把她先接走了”。
而母亲也成为史铁生一生无法触及的伤痛,他没有勇气走进母亲曾经住过的老院子,等鼓起勇气想进去看看合欢树时,却因为各家扩建,轮椅已经进不去大门。这像极了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在时,因为自己经历的重大打击而无视母亲的感受,心智成熟后想陪伴母亲却已天人永隔。
史铁生是顽强的,他在身体和心灵都承受住了巨大的变故。他也是幸运的,不仅在文学上大放异彩,最重要的是在经历过生命的残酷后他找到了治愈伤痛的良药--爱情。这也大概是看到他后期照片上笑的那样幸福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