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使尽浑身解数对简历进行包装甚至造假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企业不得不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摸清求职者的底细,也滋生了背景调查行业的兴起。
有人花样造假,有人严密调查,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情况都会涉及简历造假,造假的方式也是花样百出。
据国内知名大数据征信机构职品汇调查发现,简历造假比例逐年攀升。其中,教育信息造假和就业信息造假是重灾区:就业信息造假占到了73%,教育信息造假占21%。
在造假简历当中,一些求职者的造假手段之高已经达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比如,有人会用修图软件做出电子公章;有人查到某名校有人跟自己重名,就在简历中冒名顶替;有人为了圆谎,简历中留的原单位联系人电话是自己朋友熟人的……
“一般来说,跳槽频繁、自视甚高,想通过自我包装来获得高薪的人,容易简历造假。工作时间、学历、职位、离职原因,是几大类最容易造假的项目。”国内知名大数据专家、职品汇创始人龚才春博士指出,一般来说,简历造假情况主要有:工作时间和实际不一致,如把不光彩经历掩盖;工作业绩造假,如把不是自己的业绩说成自己业绩;职位造假。
“背景调查就是找第三方来验证你的简历的真实性。”龚博士介绍,专业的第三方公司会有一套调查流程,通过正规渠道,对求职者有无犯罪记录、个人档案、学历和工作经历等进行背景调查。
造假者应该为自己的造假行为负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审查。”尤其是国有公司、企业的人事部门负责人在招聘时更应认真审查、小心谨慎。如果因为疏忽聘用了远远没有达到就业要求的员工,最终给公共财产、国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还可能构成玩忽职守罪。
另一方面,造假者也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很多造假者心存侥幸,认为就算被发现了,也无非就是不被录用,不会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实则不然。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害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龚博士指出,伪造简历用于应聘并不涉及刑法上的问题,但是一旦在毕业证书、学历、学位证明上弄虚作假就可能触犯刑法。去年轰动一时的杭州萧山学历造假案,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造假者最终被绳之以法,付出了应有代价。
职场背景已成趋势,当事人授权前提
调查显示,目前在外资企业和国内互联网巨头里,针对求职者的背景调查非常普遍,大约70%的互联网大公司会进行员工背景调查。随着市场活跃度越来越高,员工流动性越来越强以及人力资源部门招聘的时效要求越来越短,很多民营企业和国企也越来越重视背景调查。其中,民营企业偏重于一些重要岗位,如财务、高级管理人员、掌握关键信息的技术骨干岗位;一些国有企业则对所有外聘人员,都倾向于以背景调查代替传统的政审。
与很多人想象的“暗箱操作”不一样,背景调查是“明着来”的。在背景调查行业的一个共识是:暗地做背调也许存在,但一定不是专业机构的做法。
龚才春博士介绍,背景调查主要通过大数据查询和人工调查相结合,“静态的数据、经历等等可以通过大数据来查询,非常简单,还能节省时间。关于候选人在公司的表现、业绩、人缘等等这些软性的信息,要通过人工来核查。但千万不要仅仅打一个电话就决定了候选人的‘生死’。”
为了保证背景调查的合理合法性,背景调查有这样一些遵循原则:被调查人授权,背景调查要让被调查人知情;不涉及被调查人尚未离职的公司;不涉及被调查人个人隐私;第三方仅记录客观情况,不评价被调查人是否胜任;给予被认为有问题的被调查人申辩权利;被调查人信息保密。
可以预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不断发展,职场大数据征信机构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职场背景调查将助力中国企业更加健康的发展。(文/董成竹)
职品汇,国内领先的职场大数据征信服务提供商。
职品汇产品体系
职品汇背景调查操作流程
职品汇的愿景是“让天下没有欺骗”。通过完善职场各方的数据,建立我国9.2亿从业者的职场信用体系,彻底解决职场诚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