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史补》中有一则《故囚报李勉》的故事:
李汧公勉为开封尉,鞠狱。狱囚有意气者,感勉求生,勉纵而逸之。后数岁,勉罢秩客游河北,偶见故囚。故囚喜,迎归厚待之。
告其妻曰:“此活我者,何以报德?”
妻曰:“偿缣千匹可乎?”
曰:“末也。”
妻曰:“二千匹可乎?”
亦曰:“未也。”
妻曰:“若此,不如杀之。”
故囚心动。
……
这个故事大意是,开封尉李勉在审问犯人时,受一犯人的感化释放了他,后来,李勉罢官闲游来到河北,遇到了曾经释放的那个犯人,犯人见到恩人非常高兴,把李勉带回家去款待,欲意报答。
于是跟囚犯妻子说,这个人是救我性命的人,我用什么来报答这救命之恩呢?
妻子说,一千匹绢够吗?
囚犯说,不够。
妻子说,两千匹绢呢?
囚犯依然说,不够。
妻子说,如果这样,那不如杀了他。
囚犯心动了。
……
我们都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什么受了人家的大恩,不报也就罢了,还要取恩人性命。这放到哪都说不过去。
可是,你知道吗?深究起来,这就是人性。正所谓“大恩不言谢,恩深几于仇”。因为恩情太大了,无以为报,只能以性命相抵。谁的性命?当然不是自己的性命了。
1.对于施恩,适可而止。
斗米恩升米仇,你给人一斗米的时候,那个人会感激涕零,认为你雪中送炭救人于生死边缘。而当你给他一升米的时候,他吃饱了就会想,为什么你有那么多米才给我一升,渐渐由疑而怨,最后可能冲进你家鸩占鹊巢。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边际效益递减概念,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投入的单位资源增加,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引申到感恩上,就是人接受恩情的次数越多,感恩之情会越来越少,甚至认为理所当然,最后可能因为满足不了日益膨胀的需求,产生怨恨。这就是感恩递减效应。
生活中我们都遇到类似的情况,你明明对某个人很好,事事都给予帮助,但是他却对你却越来越随便和苛责,而且总认为你对他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好。最后两人往往一刀两断老死不相往来。
你的恩施予他越多,他便越依赖你,渐渐成为你的负担。而他习惯成自然,只想你为他付出而不会再想自己如何努力克服困境。
无限度地施予,不但不能帮助对方走出困境,还把自己与他一起拉进泥潭。一起沉沦到也好,就怕你对他放手,他会恨你入骨。
所以,对于施恩,适可而止。
2.给自己以满足,给对方以尊重。
有句俗语叫助人为乐,就是说,人之所以做好事,首先是满足自己的一种心理需求,并从中得到快乐。助人,是自我心理需求的附属品,别人的感恩,是附属品的附属品。所以在施予的时候,要淡化对方的报恩意念。
有些人给别人的帮助,带着施舍或压制的心理,认为我给你帮助了,我就高你一等,你就得事事以我为尊,甚至向所有人炫耀你们这种关系。需要施予的人,更需要自尊,而在你的炫耀中,他却渐渐失去了自尊和自我。
于是,受助者每次见到你都觉得心理压力很大,为了释放压力,轻者逃离你的视线,重则让你永远消失。
所以,助人也要讲究分寸和技巧。真正的施恩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为了索取。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适当给对方以施予,对方回报更好,不回报你也没损失。给自己以满足,给对方以尊重。
当然,故事的最后是李勉没有被杀,囚犯夫妇反因此送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