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世界最大棉花消费国、第二大棉花生产国,我国2020-2021年度棉花产量约595万吨,总需求量约780万吨,年度缺口约185万吨。其中,新疆棉产量520万吨,占国内产量比重约87%,占国内消费比重约67%。新疆棉区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属灌溉棉区;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棉田集中,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单产水平高,原棉色泽好,质地柔软,手感舒适,吸水性好,质量远优于其他棉花,且“三丝”含量相对于其他棉区低。(“三丝”:我国棉花质量的天敌,它指的是异性纤维,主要是指在棉花中混入的化学纤维、丝、麻、毛发、塑料绳、布块等纤维,俗称“三丝”。)
实践内容:
(一)线上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小组成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队长分配各队员任务,同时请教指导老师,前期做好任务分工,以便于后期开展项目。
(二)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做调研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其中有许多人没有来过新疆塔城,但是很大一部分人坚定相信并支持新疆棉花,并且愿意了解新疆当地的棉花产业。中国政府、媒体和民间组织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通过发布官方声明、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外国记者和专家实地考察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新疆棉花的真实情况。同时,一些外籍自媒体博主也通过亲身体验和真实记录的方式,向海外传播新疆棉花的真实故事和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
(三)团队成员参观老沙湾棉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阳光少年实践团队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主要开展实地考察,实践团队成员走入老沙湾棉区。
实践团队来到沙湾市老沙湾镇林家庄村,实践队员与村干部、农户深入交流,实地了解当地种植情况,书记张俊廉,妇联主任马凤芝等表示,欢迎东北财经大学实践团队到本村走访考察,村干部将持续发挥好带头作用,加强沟通协调,提高棉花价值,增加农户收入。
八月初,实践团队走进林家庄村,在农户的带领下参观棉花,队员们观察到棉花田里正悄悄编织着夏天的秘密。每一株棉花都努力向上,枝叶间藏着未熟的希望——那些棉花桃子,还羞涩地裹着青绿的外衣,静待时光将它们点染成云朵般的洁白。
棉农们看着朵朵坚实的棉花桃压满枝头,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感叹着大自然的馈赠和辛勤努力的回报。
(四)后期团队成员总结经验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收获颇丰,经验的总结至关重要。
我们团队主要从新疆棉花的崛起历程当中汲取经验。
人工采摘棉花的弊端在于成本较高,人工采摘棉花平均每公斤的采摘费用远高于机械采摘。此外,人工采摘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特别是在棉花收获季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可能因为劳动力短缺而导致采摘进度受到影响。而且,人工采摘在效率和产量上通常无法与机械采摘相比,机械采摘可以大大提高采摘效率,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
机械化采棉花的好处主要体现在:
1.提高效率:一台采棉机一天能采收的面积相当于大量人工劳动量的总和,极大地节省了人工成本和时间。
2.降低成本:机械化采棉减少了人工需求,降低了采摘成本,使得成本降低。
3.提升棉花品质:机械化采棉在保证采净率的同时,还能减少杂质含量,提升棉花品质,有利于棉花的后续加工和市场销售。
总结:过去,小农户主要依靠自己或雇佣外地劳动力进行人工采棉,这不仅成本高昂,效率也相对低下。如今,北疆的棉花采收几乎已全面实现机械化,南疆则紧跟步伐,逐步推进这一进程。总的来说,新疆的棉花采收正从传统的人工模式转向高效、环保的机械化作业,这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团队成员介绍:
王苏芳——队长,在此次社会实践中负责团队整体规划和实地考察。在新疆,我参观了许多棉花种植基地和加工厂,了解到棉花的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我看到了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设备,也看到了农民们的辛勤付出和努力。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种出了优质的棉花,为中国的纺织业和服装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乔佳——队员,在此次社会实践中负责团队问卷调查和资料收集。在遥远的新疆,有一片被阳光亲吻过的土地,生长着一种被称为“白色黄金”的宝贵植物——新疆长绒棉。通过这次旅程,我对中国棉花产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中国棉花产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我相信,在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棉花产业一定能够实现更好的!展和成长!
黄可依——队员,在此次社会实践中负责团队文字编辑和资料收集。新疆长绒棉以纤维长、强度高、手感柔软而闻名。作为纺织原材料,当这些棉花被编织成布料,触感就像是云朵般柔软。在探寻棉花产业成长之路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挑战和问题,同时也看到了许多应对挑战的措施和方法。例如,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棉花质量、加强品牌建设等。这些措施和方法,为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